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构建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把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农技指导员“长”在田间地头

科技小院工作人员(右一)为考察人员介绍枣树新技术(资料图)


郭家农技推广区域站农艺师韩淑华(左)查看小麦长势


  

“今年,我家玉米闹病害,幸好有农技员给出主意,及时指导着打药,再加上配套的高产技术、科学的配方施肥,玉米收成还不错!”10月25日,郑店镇瑞泽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樊桂山指着仓库里成堆的玉米粒,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丰收,不仅是对农民辛勤的回报,也是对常年在科研和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技术人员最好的褒奖。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农业科技小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等途径,把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高产的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夯实了全市农业生产基础。

  百名农技员“零距离”服务基层

  日前,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全省100名基层农技人员“最美基层农技员”称号,我市郭家农技推广区域站农艺师韩淑华在列。
  韩淑华自1996年中专毕业进入乐陵农业系统工作,在农技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无论酷暑严寒、泥泞风霜,还是节假日,她都坚守岗位,每天进村入户,推广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玉米新品种5个、小麦新品种6个、棉花新品种2个、新机具2个,普及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玉米“一增四改”、小麦规范化播种,棉花全程化控及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12项次,各项关键主推技术普及率、落实率达95%以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贴心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棉花生产及高产创建工作先进个人”“德州市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乐陵市优秀技术指导员”等。
  “农技工作最需要的就是责任心,只有及时把最新的惠农政策、最前沿的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地头、送到群众手中,才无愧于这份职业。”韩淑华的话,道出了所有基层农技员的心声。
  像韩淑华一样,我市目前有近百名农技服务人员奋斗在农村基层,他们立足岗位职责,扎根基层,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了“十百千”工程,精心聘请了10名农业技术专家,每名技术专家带领约10个农技指导员,每名农技指导员一对一指导服务7至10名科技示范户,构建了“专家+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层层递推的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建设了乐陵市农技推广中心和9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全部使用“中国农技推广”标识,并制定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网络图。所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固定办公场所,配备完善齐全的办公设施。每个乡镇确定5至10名农技指导员,农技指导员在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时间年均大于100个工作日。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主体438个,覆盖到全市69个扶贫工作重点村,每个农技人员负责6个科技示范主体,与之签订服务责任书,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指导档案,根据农时下村指导。
  不久前举行的德州市2018年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协议签约会议上,来自全省17市的67名应届高考生签约成为我市首批定向培养公费农科生,为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得益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品质农业成为全市农业转型的主流。日前公布的德州市2018年“放心农场”名单中,我市有4家单位成功入选,其中瑞泽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孔镇镇勇海家庭农场被评为“放心粮仓”,明鑫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放心菜园”,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放心果园”,全市“放心农场”总数增加到7个。

  “科技小院”成农业新技术集散地

  “今年小枣收成不错,多亏了小宋他们周到的技术服务。” 10月25日,郭家街道南夏村村民夏金玉高兴地对记者说。前一阵,别人家的小枣都红了,他家的小枣还迟迟不红,情急下,他跑到村里的“乐陵市科技小院”寻求帮助,小院常驻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宋会明到田里看了后,答复说,小枣不红是因为缺少营养,并根据枣树的实际情况,建议给枣树使用适量磷酸二氢钾。夏金玉听取建议施上了肥,没过多久,小枣果然都红了。
  科技小院,又叫现代农业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探索学校、企业、政府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地方农业技术人员、科技农民的新模式,全国共有83座。我市目前有2个,其中之一的南夏村科技小院主要研究粮食作物的高产高效技术体系,是2014年5月由乐陵市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共同创建的山东首家农业科技小院。另一个是坐落于朱集镇王清宇村的乐陵市王清宇科技小院,是在乐陵市科技小院成功创建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小枣生产管理上的问题,于2015年5月创建,主要研究金丝小枣优质高效技术体系。
  通过几年的运行,两座科技小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1名博士研究生、 6名硕士研究生长期驻扎乐陵市,另有1名博士研究生、 5名硕士研究生来乐陵从事短期的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共计接待3批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 2015年、 2016年,乐陵市科技小院全体学生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 2016年,王清宇科技小院李建丽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全国农业专业硕士培养成果奖。
  自从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把科技培训作为基本工作开展。培训遍及乐陵市主要的粮食生产乡镇(街道)。先后成立两所农民田间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及田间观摩两种模式相结合,成功打通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针对我市种粮大户农技知识匮乏的短板,科技小院在市农业局支持下,成立了针对种粮大户服务的科技服务联盟,实现零距离、零时差为农服务。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先后进行了70余场次的科技培训,累计培训村民约6000人次,指导种植面积20余万亩。
  通过试验探索,科技小院分别针对我市小麦玉米、金丝小枣的生产管理现状,剖析高产优质高效生产限制因素,先后形成了3套主要作物技术体系,申请专利技术2项。 2016年,为振兴金丝小枣文化,推介我市品牌农业,科技小院研究生探索了“百年福枣”认购模式,单株枣树经济效益提高了700%,极大提高了枣农的管理积极性,小枣产品被销往全国19个省市区,进一步提升了乐陵金丝小枣的知名度。
  “科技小院不仅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为基层农技推广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对符合当地实际的种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市农业局局长李妍说。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今年48岁的樊曾邦是郑店镇樊村村民,祖祖辈辈种地的他怎么也没想到,年近半百,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新型职业农民。 2014年,通过培训,他顺利结业,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证书。“以前种地多数时候是看天吃饭,现在种收全部机械化,喷药用上了无人机,施肥也是测土配方‘个性定制’,今年我们又购进了烘干机,咱农民也现代化了。” 10月25日,樊曾邦高兴地说。
  就在1个月前,包括樊曾邦所在的瑞泽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内,我市3家单位荣获“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专业技能人才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紧缺资源。针对这一现实,我市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市农业局通过深入走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设施农业种植大户等,了解农民技术需求,按照“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制定了《乐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计划》,按照“一点两线”培训模式,以粮食种植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提升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两线并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在开展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管理机制、培训模式、服务制度、档案管理等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和乐陵大讲堂的作用,组织专业老师送教下乡、送技下乡,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农业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答疑解惑,让农民学中干、干中学。今年以来,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60次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涌现出了不少“种粮大户”“养殖能手”,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走向广袤田野。
  市农业局还抓住春耕春管、秋收秋管等关键农时,深入开展小麦高产高效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新型农民,积极投身绿色农业技术、标准化技术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等一系列绿色高效农技,在全市逐渐应用普及开来,目前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良种良法覆盖率98%以上,粮食主产区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2个、省级3个。2015年,“乐陵枣林复合系统”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乐陵品质农业又一张靓丽名片。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李妍说。
  有了高素质农民的支撑,我市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融入农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探索出将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智能农业装备与农业种植终端操作相结合的运用模式——智慧大棚,引进江苏绿港集团资金,打造占地300多亩的智能温室大棚,使用无土栽培、智能化操作、绿色植保技术等先进技术,使传统高消耗、高投入的农业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转变,强力助推了全市绿色、品质农业的提速发展。□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刘敏 赵燕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农技指导员“长”在田间地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