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新模式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新风吹来百花开
□本报记者尹滨马乐本报通讯员李晶晶
作者:下转A2版
  12月8日傍晚,庆云县崔口镇黄屯村文体广场上,20多名村民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起了广场舞,让寒冬中寂静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去年,我们在上级支持下投入10万元建设了120平方米的文化服务中心,县文广新局还为我们配备了1500册图书、1台电脑以及音响、锣鼓和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 ”村干部黄平泉告诉记者,作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黄屯村村民收入低、集体无积累,能够建成文化服务中心主要得益于我市市县乡三级联动投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好政策。
  我市立足实际,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新路子,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11月初,我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新模式,荣获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成为全省30个获奖项目之一。
  创新投入模式,突破财力瓶颈,破解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难题
  12月10日,记者在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区的凤仪城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看到,舞蹈室、棋牌室、书画室、红色书吧等功能室设施齐全,居民可以在这里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我们这个中心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去年7月投用,软硬件设施都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是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 ”合作区党工委书记李培海介绍,这座文化服务中心还有另外两个身份,社区党建中心和社区办公场所。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鼓励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场所等设施,统筹资源、集合建设,做到“一室多用”、提高效能。
  市县乡三级联动,破解财政瓶颈,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创新。我市连续两年将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市县乡三级投入联动、督导联动、管理联动,围绕“一次规划到位、一次投入到位、一次规范到位、一次运转到位、一次发挥作用到位”的要求,市县两级两年投入10亿元,全面开展村级场所规范化提升建设。实施拉网式集中督导检查验收,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德州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定量指标》,强化问责。县乡实行脱产干部包片区工作办法,实现了村级无缝对接。
  过硬措施收获了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已建成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22个,基本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全市13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建成标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56个,达标率96%,超额完成省年度建设任务。
  创新供给手段,探索管理新机制,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
“过去农家书屋里书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多,更新也很慢。现在好了,想看的书自己村没有,可以到别的乡镇图书室或县里的图书馆借,我拿的这本书就是从王打卦镇图书室借的。 ”平原县恩城镇南城社区的农家书屋里,正在读书的居民刘广格说。
  依托网络科技,创新探索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分散、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效率低的问题。全市推广“智能e播宝—总分馆系统”,打破原有的传统总分馆模式,大大增加了数字图书资源。目前,11个县市区图书馆全部实现总分馆制,134个乡镇文化站图书阅览室、200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统一安装了“移动e播宝”和“智能e播宝—总分馆系统”,将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村农家书屋按照总分馆的架构连接起来,增加了数字资源,提升了服务效能,村民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实现了县域内图书借阅通借通还。
  基层文化服务好不好,群众口碑最重要。在建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我市创新服务供给手段,努力在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
  乐陵市16个乡镇全部建成乡村历史文化展馆,包括枣乡人家文化展馆、红色记忆馆、纺织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展馆,打造了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品牌。禹城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了伦镇齐禹抗战纪念馆、辛店镇沙河辛村乡村记忆馆、十里望回族镇民俗博物馆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展馆,丰富了文化阵地内涵,增强了吸引力。“基层文化服务搞得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杰说。截至目前,我市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400万人次;全市开展广场舞调演、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 (下转A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风吹来百花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头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