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工业强市战略构筑发展根基
全市亿元企业增至2018家
作者:王贺本报

■2010年起,我市开始实施“1351”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培植销售收入 10亿、30亿、50亿、100亿级的企业分别达到40家、30家、20家、10家 ●抓好15家大企业、30家强企业、60家新特企业 ●扶持对象从115家到100家再到60家,范围不断缩小,政策持续聚焦 ■2010年末,全市有5家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 ■到 2014年末,60家重点扶持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增至17家,其中4家进入百亿元企业行列



  “经过20年的发展,全市年营业收入超2000万元的企业有2914家,居全省第四位。 ”4月16日,在市经信委工作了20多年的张春来向记者介绍了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20年前的德州,国有企业受大环境影响普遍面临困境,民营企业刚刚起步难撑大局。在产业层次上,除了纱线、农机、农副食品,各企业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高端项目、优质产品。据1994年底的统计数字,当时全市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8家。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刚成立的德州市明确提出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开始集中资源扶持工业发展。
  1995年,黄鸣正式创办皇明太阳能公司,并在德城区天衢工业园建起第一座生产车间。同一年,乐陵的金麒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刹车片敲开欧美市场的大门,企业从此进入发展快车道。在禹城,福田药业率先推出的木糖醇产品畅销全国;在中心城区,华鲁恒升开始重点发展化工产业,此后陆续构建起了以甲醇、甲醛、有机胺等为核心的一碳化工产品链。
  20年,我市一批骨干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撑起德州工业经济的新格局。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在培植骨干企业方面的政策,从“撒网式扶持”向“精准扶持”升级。
  截至目前,我市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已增至2018家,数量是建市之初的250余倍。据市经信委主任王爱民介绍,我市希望能在未来2至3年里,培植出3至5家销售收入过2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用坚实的实体经济筑牢幸福德州的根基。□本报记者 王贺 本报通讯员 贾卫国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全市亿元企业增至2018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