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软实力见硬功夫
——看武城文化产业如何破题
作者:下转A2版

  武城,一个仅有30多万人口的小县,近年来文化产业却异军突起,红火得让人眼热。45本文化丛书 《武城那些事儿》、11部影印《武城县志》等相继发行;《佛光寺传奇》、《民为邦本》等影视剧陆续杀青,即将全国公映;四女寺景区、九华温泉文化博览城等旅游景区建设如火如荼;古贝春酒文化馆、神龙地毯艺术博物馆特色独具;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亮点纷呈……这些在一些地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却在财政零投入的情况下做得游刃有余。

传播与传承——
  文化是挖掘不尽的宝藏

  武城是历史名城、运河明珠,文化古郡绵延千年弦歌不断,状元之乡继古汇今风生水起。蜿蜒的京杭大运河不仅给这个小城带来灵动色彩,更带来商机与人气、带来经久不息的运河文化。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按照“传统文化现代化、现代文化产业化”的思路,注重突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工作重点,注重把各种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礼孝文化,不断丰富产业元素内涵,以重大项目、骨干企业、产业基地、道德活动为代表的产业形态亮点频现。据统计,2010年全县文化旅游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2.9%,远远超过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历史文化需要挖掘和保护,更需要传承。他们以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和历代名人咏武城等为素材,创作了三部大型文化丛书《武城那些事儿》,汇集数千篇精品文稿、数百条珍贵线索、数十道文化脉络。为将散落的史料整理成集,他们遍寻全国古籍馆和各大高校进行查询,编辑出版了自明嘉靖到民国的11部影印《武城县志》,极具收藏、馈赠、文献、研究、文物价值,堪称武城人的历史珍籍、文化精品。为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武城历史和文化,整理编印了以当地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民歌民谣、风土人情为内容的 《武城乡土教材》,起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几个家庭、影响全社会的良好效果。近年来,他们编辑历史文化丛书13套,发表文艺作品100多篇,获省级以上奖项300余件。
  地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一个村落诠释着一种文化,一个村名演绎着一个传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和合村建区工作的推进,这些非常珍贵的特色文化正在慢慢消失,整理、挖掘、抢救刻不容缓。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整理完成了《武城地名文化志》,把原有393个村庄的渊源出处、来历传说、文化特色以及姓氏构成整理出版,定格了历史风貌,见证了时代变迁。
  礼孝文化是武城文化的精髓和基础,四女孝亲的故事历代相传、经久不衰。他们将孝德、仁德、爱德、诚德列为“四德”工程,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开办“一个文化台”、传唱“一首道德歌”、树立“一批典型人”等活动,举办“盛世红歌·唱响武城”大型歌咏比赛,央视《激情广场》在武城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邀请专家教授举办“孝德”报告会,形成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四德”工程的推进,引起社会各界和高层领导的关注,武城作为唯一一个县级城市代表在第七届全国公民道德论坛发言,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文化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承育人,还在于传播弘扬,进而形成精神原动力、发展软实力。传播与宣传最有效的形式莫过于影视剧,一部《闯关东》、一部《大染坊》、一部《乔家大院》,一夜之间让朱家峪、周村和晋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在自身宣传上坚持打好影视牌,投资拍摄了电影《佛光寺传奇》,片中融入了花杠舞、武城旋饼、第一状元等地方文化元素,已被央视电影频道收购,即将全国发行。与上海良仟公司合作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神圣使命》正在全国热播。近期,又与央视合作摄制了20集电视连续剧《民为邦本》,剧中所有外景、群众演员都来自当地,并将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作品在全国公映。创作完成的 《侠圣——窦建德》、《天下第一状元——孙伏迦》等系列讲稿,正与央视《百家讲坛》等栏目洽谈沟通,准备拍摄成《话说武城》。将武城民歌《唱秧歌》、《武城怀古》等拍摄成MTV,在《民歌中国》等栏目推广。为了更好地传播武城文化,他们还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文明网等网站,为武城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武城洞开了一扇绚丽的窗口。
  启示: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在地文化产业、在场文化产业和在线文化产业三种基本形态。武城虽小,但这三种形态都具备了雏形。可见,他们对文化资源的挖掘相对深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要求各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奋斗目标,把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武城相比,各县市的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但是众多资源都还处于沉睡状态,如何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是一篇需要下硬功夫的大文章。

市长与市场——
  机制是产业发展的秘诀

  “很多人认为搞文化产业就得财政投资,否则就办不了事。其实,解放思想、创新方法,不找市长找市场才是出路。 ”武城县县长王胜强认为。


  武城清末出了一位学者郭种德,曾著《郭批红楼梦》一书。《联合报》报道:“郭批红楼梦现世,与脂砚斋批本具有同等学术价值。 ”目前,他们找到了这部批本,精心整理后印刷5000册以传后人,整套书的编辑出版完全靠市场运作。另外11部如《武城县志》、《德州历史地图集》、《水说德州》、《贝州文化集锦》、《武商研究文集》等对全县乃至全市历史文化传播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化丛书,所有运作过程也都没花财政一分钱。
  武城农村文化大院集传播科技知识、开展宣传教育、提供致富信息、组织群众文化娱乐为一体,曾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0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目前,全县各村庄社区都建有文化大院,全部以村支部为核心,通过在外能人捐赠、部门支持、群众集资等方式,配备了电视机、放像机、锣鼓、乐器、图书等电教、学习和娱乐器材。各村以此为阵地,自发组建文艺宣传队,演身边事、唱身边人,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倡导婚育新风、文明新风,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牢牢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
  四女寺镇居“九河汇流”之地,自西汉建镇,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孝女祠、佛光寺、六和宝光圣塔、山西会馆等大型古建筑鳞次栉比,水旱码头久享盛誉。上世纪50年代,因运河拓宽,这些古建筑相继被拆毁。为复兴古镇、打造文化旅游亮点,2008年,武城县启动了四女寺风景区建设,策划了中华孝文化传播基地项目,复建佛光寺、六合宝光圣塔、孝女祠、四女寺古街等历史景观。他们按照“以史为根、以文为魂、以河为脉、以湖为韵、以树为景、以孝为先”的理念设计编制了景区规划,先后赴京、津等地招商20余次,拜会各界人士200余人次。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和天津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挂甲寺主持演龙法师的引荐下,一大批客商前来投资。截至目前,共引进四女寺古街、九华温泉文化博览城、水上明珠、十二生肖文化主题公园、中华状元城、弦歌书院等10多个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80多亿元,目前已投资9亿多元。
  武城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企业文化,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古贝春酒、玻璃钢、农产品、地毯艺术四大展馆,构建起个性鲜明的工业文化体系,成为全市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一环。另外,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连续多年举办产业、企业节庆活动,目前已经举办玻璃钢节两届、古贝春酒文化节八届、全国辣椒文化艺术节三届,古贝春公司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旅游示范点,提升了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了武城的美誉度。
  启示:文化建设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钱从哪里来,是文化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武城的经验在于机制,那就是群众性文化活动找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找企业,商业性文化产业找市场。无论事业繁荣还是产业发展,他们都不向政府伸手。想办哪件事情,部门先拿规划;一旦规划确定,他们就能按照市场法则和项目运作规律搞到钱、办成事。这一点,是发展文化产业最需要学习的地方。要千方百计找到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发挥市场作用、多方筹集资金。要把项目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认真做好策划创意、无中生有、借题发挥的文章,围绕市场需求、现有基础,策划、引进文化旅游大项目,培植新的增长点。

文人与商人——
  人才是产业振兴的根基

  “武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人才战略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战略,始终注重培养、选拔和用好人才,这是武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武城县委书记王立来如是说。
  武城自古人才辈出,是有名的状元之乡。追溯我国科举史,各朝各代考中状元的多达600余人,其中有16位状元出自武城,位居全国三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中国科举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个状元孙伏伽,还是“连中三元”的第一人崔元翰,都出自武城。近年来,武城二中的教育质量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可谓状元好运世代传承。
  与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的,有三支人才队伍值得称道。
  第一是商人。武城玻璃钢、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发达,目前有3万多人在外经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已成长为资产过亿的企业家,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武商现象”。这批商业奇才,既是武城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活财神,每年的焰火晚会、文艺汇演等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的无私捐助。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武城企业家承办、捐增、赞助各种文化节庆活动60多场,资金1亿多元。
  第二是文人。自从“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武城这个地方从来不缺文人墨客、志士奇才。西游记猪八戒扮演者马德华、旅日书画艺术家乔丙俊、当红歌星马天宇等都是武城人。在当地,也活跃着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张宝义等一批书法家、作家、表演艺术家,他们为武城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稀缺的既有文化又懂商业运作的政府官员。文化发展离不开文人、也离不开商人。但要把文化做成产业,往往是文人“有想法没办法”,商人“有办法没想法”,还需要一批把“想法”和“办法”连接起来的人。武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是有文化旅游局长刘建义这样一批文化官员、文化商人。他带领文化旅游局一班人,奉行“找市场不找市长、只需要领导点头不需要领导点钱、只需要领导关心不需要领导操心”的宗旨,在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完全靠市场法则和项目运作规律筹集资金,完成了书籍、电影、电视剧等许多文化项目,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我对于文化工作,不但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信仰和敬畏。 ”这是刘建义对待文化的态度。多年来,为找到文化与产业的连接点,他深钻细研,努力探寻关于武城历史的蛛丝马迹,积极搞好当代和历史的有效对接,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国家税务总局一位领导历时7年创作了近百米长的国画长卷 《京杭大运河》,一次到武城调研时得知武城近期要建设运河文化博物馆,欣然将这幅巨作赠予武城。刘建义立即组织人员,策划创意,准备在北京召开推介会,邀请各界文化名人题词作诗,将长卷延至百米,然后再编辑出版、推向市场。为充分发挥企业名牌效应,他们充分发挥影视作品 “小投入、大产出”特点,创作完成了 《运河长歌——古贝春浓》电影剧本,择机将武城的古贝春酒搬上荧幕,力争打造一部浓缩版的 《大染坊》,一部武城人的 《红高粱》。在他的带领下,文化旅游局成了全县有名的忙单位、好单位,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城镇规划到处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倾力打造文化高地过程中,先后为各级财政节约资金600多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正是有了他们这种学无止境的钻劲、坚持不懈的韧劲、求真务实的干劲,才使武城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正是一批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商人、文人、文化商人,一批热爱文化、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人才群体,才托起了武城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
  启示: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是大脑经济。阿里巴巴的马云说,未来中国最大的财富不是地下的矿产资源,而是13亿中国人的大脑。如果说武城文化过去是 “因运而生”,那么,今天的文化繁荣就是 “因人而盛”。他们的制胜法宝就是在全县形成了一个 “人才气场”,不断培养和汇聚各类优秀人才。创建区域文化高地,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培养和用好各种优秀文化人才,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全市高层次文化创意、文化经营人才还不多,特别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必须加大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力度,尽快造就一支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精通文化产业规律、善于市场经营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群体。□刘荣青 孟凡忠 武富贵 朱振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软实力见硬功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