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改变,总有一天会发生
作者:郭庆萍张学超

图为《沉溺的日子》的拍摄现场。



  一则“德州第一部高清文艺短片”的帖子,成为百度德州贴吧8月里最吸睛的热帖。然而,谁曾料想,这部《沉溺的日子》的制作团队竟由几名90后组成。日前,本报记者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那段追梦的青春——
  “在我们经历了成长和蜕变之后,青春期最纯粹的东西——感情,也随着时间的打磨,在慢慢地变质。其实,电影只是对现实的另一种阐述……”《沉溺的日子》导演姜锡涛这样对记者说。
  姜锡涛是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2008级的学生,而他的搭档,短片《沉溺的日子》的摄影、剪辑,是他高中时代的挚友田文山,同样是大三的学生,两名地地道道的90后。
  自大学开始,几乎每个假期两个人都会拍一部自己的短片,他们先后编导过 《寻车》《KILL》《光阴》《各各他的小号》。如他们所说,每一部短片都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2011年的暑假即将到来,姜锡涛又开始构思这个假期的剧本。与之前的构思有所不同,这次的剧情围绕着情感展开:在经历了成长之后,当初的兄弟已不是兄弟,当初的深爱也变得脆弱。姜锡涛说,电影原本就源于生活,“剧情的发展与我自己的经历有重叠的部分。 ”

挡不住的青春热情

  剧本敲定,姜锡涛与田文山便组织团队开始紧张的拍摄筹备工作。
  “虽然拍摄只用了4天,但是筹备时间却很长。”田文山告诉记者,之所以筹备时间很长,最主要的原因是硬件设施跟不上拍摄要求。
  从3年前萌发要拍短片的念头开始,机器就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我们最开始是用小DV,拍出来的效果与前期预想差得很多。 ”田文山作为摄影师,一提到拍摄机器显得很无奈。 “后来,我们到处搜罗高像素的机器,拍《各各他的小号》就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高清摄像机,而此次《沉溺的日子》的拍摄就是用一台佳能单反照相机完成的。 ”
  除了机器,灯光也是拍摄时不可或缺的元素。按照常规,摄影与摄像所用的灯都是大功率的,那样才能出效果。“我要求用的灯,在德州基本上都买不着,我们只好自己做。 ”田文山跟记者比划着,“买来各种各样的灯,自己动手接线,还需要做大灯罩。 ”他一脸的成就感。
  尽管比较大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拍摄的条件还是很受限制。田文山希望能够拍得专业一点,稳一点,然而拍摄时没有轨道,没有摇臂,只能靠手举着。 “人的手毕竟代替不了机器,拍完了以后,发现画面特别不稳定。就一条(镜头画面),有时候我们要拍五六遍。 ”
  工作中,姜锡涛和他的团队除了要克服这些困难外,期间的日常开销也是令他们头疼的事。 “最大的花销就是吃饭,”姜锡涛告诉记者,“我们没有赞助商,但是整个团队的十几个人要吃饭啊。 ”所以在拍这几个短片时,姜、田二人一直选择在同一家饭店。 “平常会免费给他们拍菜样、做广告,所以餐费都会打折,也算比较实惠了。 ”田文山笑笑,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4天的拍摄时间紧张而又忙碌,尽管拍摄条件受着限制,但是年轻人热情高涨,迅速地完成了他们的“暑期作业”。
  “对中学时代那段青涩的回忆,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谈到短片的主题,姜锡涛说,“我并不奢求每位观众都能赞同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不要求点击率。 ”他说,每部片子的每一次点击,都是真实的。他的片子,拍给懂的人看。

走出自闭的世界

  当记者面对着姜锡涛时,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名年轻的导演与自闭联系起来。姜锡涛成长在公务员家庭里,从小学习优秀,但是性格却十分内向,跟谁也不愿意多交流,一直到高中阶段,与之交流的朋友也只是有数的几个。
  “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海滨工作室去学校招编导专业的学生,当时我抱着听着玩儿的心理去的,后来又去他们那里听了几节课。”姜海涛陷入回忆,学习编导专业,每天都会看大量的电影,写大量的影评。 “这非常吸引人,短短几天我就疯狂地迷恋上这个东西。”姜锡涛说。但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跟父母说想学艺术专业时,身为公务员的父母,对儿子“不务正业”的行为极力反对。 “我当时想,你们越是不同意,我就越要考上!”正值青春期,有些叛逆的姜锡涛一路拼搏,最后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
  “从小到大这么多年,一直不爱说话,而表演就是训练怎样‘说话’,”姜锡涛从不知道,原来与人沟通、交流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情。
  大学的学习生涯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美好,每天6点来钟就要起床练声,接下来是一天的课,声、形、台、表4门功课是主项目。 “每天练下来都挺累的,但是大家在一起练习,气氛非常和谐,报了这个专业是正确的。 ”
  父母对他所学专业的态度并没有因为他顺利进入大学而改变。“他们就是不理解,觉得这不是正业,是少部分人从事的东西。直到现在还是想让我毕业后回家,找一份稳稳当当的职业。 ”姜锡涛言表中尽是无奈,“但是我会坚持自己的专业,可以这样说,表演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会一直从事下去。 ”

追寻在电影这条路上

  与姜锡涛在高中时代就是铁哥们儿的田文山,也是在那一次学习班招生演讲上被“带走”的人。如今的他也已是大三的学生,就读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导演专业。
  像所有大学生一样,进入大学这片知识汪洋后,田文山一头扎了进去,努力学习专业。这样一个专业,对于从未接触过的田文山来说,所学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导演就是一杂活儿,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得会。 ”田文山从大一开始,一年学习一门专业,现在他已经学习了导演、摄影(包括图片摄影和动态摄像)及后期剪辑三门专业,所学专业增强了田文山的实践能力。 “每次拍短片,都可以用到所学过的东西。一个假期拍一部片子,每一次都有进步。 ”他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开始跟剧组拍摄了。 “尽管做的活儿都很零碎,但是这也让我开了眼界,学到不少知识。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这才是电影的灵魂。 ”
  谈及未来,田文山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毕业后他打算留在北京开个工作室。 “当然一切不会那么容易,不过只要跟电影沾边,做什么工作都行,做场记也没有关系! ”他想了想,接着说:“以后有了一定的能力,我还是要回到德州的。 ”被问及原因,他笑着说:“我们哥儿几个一直说大言不惭的话,其实,就是想发展德州影视产业,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带起来。当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层次以后,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比如现在德州就正建着德州大剧院,影视在德州会有发展的。因此,我们一直坚定地追寻在这条路上。 ”
  田文山说,像他们这样的大学生,一批批地去全国各地、甚至到国外去学习,在他们学成归来之后,在外面所学的那些思想,那种转变,会在无形中输入这座城市,并改变它。
  如田、姜二人所说:“会有这么一天的! ”
  □本报记者 郭庆萍 张学超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改变,总有一天会发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