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采摘节里的“甜蜜”椹农
作者:王恩慧本报

老冉看着自己的椹果新品种大丰收,脸上写满了笑容。郑东岩摄



  苏留庄镇东闫庙社区的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椹树,有上千年的古树,也有刚刚引进的新品种。采摘节一开始,椹农们便忙碌起来,收获的喜悦洋溢在他们幸福的脸上——
  济南的陈先生本来计划今年椹果采摘节开幕那天来夏津,但公司临时安排出差,使得他错过了当天的行程,多少让他有些失望。
  出差回来的第二天,他便驾车带着妻子和女儿从济南赶了过来。在椹果园,品尝着刚刚采摘的椹子,他感觉今年的椹子比去年要甜,而且个儿也大,“虽然晚来了两天,能吃到这么好的椹子,值了”。
  陈先生这是第二次来夏津了。和夏津的椹子结缘,他记得是在2009年。那年,他的一个夏津同事,从老家给他带去了些椹子,从那以后他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夏津的椹子”。“当时,同事还是前一天摘下来,第二天坐车去济南带给我的,吃了之后就觉得特别好吃。 ”陈先生一直幻想,刚刚从树上摘下来的,又会是怎样的新鲜? 2010年椹果采摘节开幕那天,他第一次驾车来到夏津。由于当年气温低,来的时候椹子还没有批量下来,那次并没有让他尽兴。
  今年,他不仅大饱口福,还见识了夏津椹子的新品种——“新果二号”。这种紫色的果子又大又长,被陈先生的女儿形容为 “像毛毛虫”,很稀奇。陈先生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椹子,吃起来酸甜清口,大呼过瘾。于是,他一下子买了30盒,带回济南,“让他们也尝尝夏津椹子的新品种”。

“今年这种新品种,保守估计也能给我带来1.5万元的收入。”

  从采摘节一开始,闫宗兰大姐家的新品种“新果二号”就一直是“抢手货”,尽管她卖的价格高达60块钱1公斤。
  采摘节那天一大早,闫大姐和对象就早早地来到地里,把熟透的椹子一颗颗摘下来,装到盒里,运到椹果园来卖。 “那天是第一天卖,一共卖了30来斤,挣了800块钱,我也没有想到。 ”闫大姐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
  这几天,闫大姐每天都去采摘椹子,她在园子里专门摆了一个摊位。“平均每天卖20来斤,最少也要20块钱一斤,一天挣300来块钱吧。 ”闫大姐说,差不多要卖到六月底,前后40天左右。
  对于她的这种新品种,很多游人都和陈先生一样都是第一次见到, “开始有人看了甚至都觉得害怕”。闫大姐告诉我们,这种品种是从南方引进的,在北方很少见,很多人尝过之后,就特别喜欢它的味道,贵点也买。“昨天,园子里基本没什么人,我还卖了200块钱呢。”
  这样的新品种,她家种了近600棵。闫大姐说:“去年卖了1000多块钱,今年这种新品种挂得果子很多,保守估计也能给我带来1.5万元的收入。 ”
  闫大姐告诉我们,这几年县旅游局倡导百姓种植“新果二号”新品种,并免费给他们发放了树苗。当时,闫大姐所在的东闫庙社区,很多村民觉得这种南方的苗木在夏津沙化土地里根本就活不了,没怎么当回事。
  闫大姐的丈夫冉凡成是东闫庙社区的支部书记,53岁的他年轻时就种椹树。在老冉看来,这种南方的新品种,虽然不确定能不能适应夏津的土壤,但经营好了一定有广阔的市场。于是,那年他从镇上领回了600株苗木。看书记领了苗子,其他村民也或多或少领了一些,二三十株的,十株八株的都有,纷纷种在自家地里。
  老冉把20公分长的苗子栽到了棉花地里,每隔2米栽一株,600株整整占了他一亩七分地。此后,他精心给这些小苗木浇水施肥,第一年他的树苗就长到了一米多高,还挂了果实。听说这种品种怕冻,当年冬天,老冉把所有苗木的树干都包上了塑料布。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还是有两棵被冻死,老冉挺心疼。而其他村民的苗木由于没有采取冬季防护措施,几乎全部冻死。
  第二年3月份中旬,小椹树出芽后,细心的老冉发现树根部有许多“黑点”,凭借他以前种树的经验,他认为这是虫卵。于是,他背起喷雾器给小树打了两天药。没有了虫害,他的椹树长得很快,五月初就长出了不少紫椹子,这让老冉和闫大姐兴奋不已。那一年采摘节上,他们把新品种带到椹果园,很受欢迎,他们卖了一千多块钱。
  今年春天,老冉的小椹树已经长到两米多高,他担心影响树的生长,干脆不在树下种棉花了。眼下,一颗颗紫色的椹子挂在枝上。使得他的这片椹树看上与众不同。
  平时,老冉没事就到地里来转上一圈,给椹树修剪枝条,他说尽量不让树长得太茂密,那样会影响其它树的生长。另外,他觉得如果树长得太高,采摘的时候够不着,不方便。
  “这块地以前种棉花,最多也就卖2000来块钱,现在种椹树,可就不是2000块钱的事了。”老冉高兴地说。这个50多岁的村支书,其实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老,笑起来皱纹更深了。
  “只有吸引游客亲自来采摘,他们才能体会到乐趣。现在基本上还是我们摘了去市场上卖,游客很少参与进来,下一步得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新品种,有一点不太好,吃完了手上就黑乎乎的,为此老冉特意准备了一次性塑料手套。他说这种果子根本不用洗,摘了就吃,在挂果之前就不再打药了,确保游客吃着放心。
  每天,村口来收椹子的外地车辆都排起长队,一车车椹子被销往济南、天津等地。东闫庙社区有几个年轻人自己有车,他们也做起了收椹子的生意,目前他们收的还都是普通的白椹子。
  老冉说,他现在一直在琢磨怎么把这些新品种运出去。 “今年应该不可能了,挂得果子在家里就卖出去了。等明年果子多了,得考虑销往外地市场了,如果这种新品种能够大批量往外地运,收益会更大”。

“这3000多块钱等于就是白捡的,也不用怎么管,很省心,今年也不会太差。”

  李大姐卖得是白椹子,她的椹子要比别人的更大、更甜,颜色也更 “透明”。
  这些天,李大姐的生意不错。一上午,他的老伴要给她供好几次货。
  最让李大姐得意的是去年采摘节的时候,她的椹子成了 “宠儿”。由于气温低,采摘节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椹子还没有熟,而李大姐家的椹子却 “一枝独秀”, “刚运过来就抢了”。
  当时,李大姐10块钱1公斤卖的,一上午就挣了500多块钱。 “也不能太贵了,旅游局有个指导价,太贵了游客会觉得太黑了,对咱这儿影响也不好。”
  那次,济南来的陈先生就是买的李大姐的椹子,所以李大姐对陈先生印象很深刻,“今年他一来就认出来了”。
  李大姐说,今年的椹子要比去年的还要好,一方面是今年气温合适,另外她管理也跟上了。
  李大姐家种了50多棵椹树,都是几百年前的老树,有几棵据说是上千年的老树,“这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咱这里的特色”。
  每年七八月,李大姐都要给这些老树施肥。她告诉我们,他们用得都是从养鸡场买来的土家肥,这样的肥料要比化肥好,而且还便宜,树也容易吸收。另外,开春的时候,要及时打药。做到这些,基本上长出的椹子就不错。这也是去年低温的情况下,她的椹子还是准时上市的 “生意经”。
  李大姐说,这几年种椹树也看到了 “奔头”。以前,村里没有公路,椹树结了果子,他和老伴只能推着小车去赶集卖。 “2毛钱一斤就卖,而且还卖不了多少,卖不了的椹子都倒掉了。”当时,许多椹农把卖不出去的椹子用来喂猪是常有的事,因为他们实在也没有什么办法。
  李大姐回忆说,那时椹子卖不出去,人们一点积极性都没有,有的干脆让椹树“自生自灭”。李大姐还记得,很多椹树没有人管,往椹树下一站,经常有虫子掉到脖子里去,咬得树木不长,“谁都不会想到椹树还能够带来大的收益”。
  这几年,村里通了公路,运输方便了。到了这个季节,李大姐再也不担心椹子会倒掉,因为最便宜的收购价也得1.5元1公斤。
  尤其是2007年旅游局成立以后,开发了椹果园,她的椹子在这里能够卖好几块钱1公斤。李大姐选择的机会多了,一般她都是把最好的椹子运到果园来零卖,成色差一些的卖给收椹子的这些人们。如果收购价格太低,她干脆不卖了,自己在家里制成椹干或者卖给县里的椹酒厂,“椹干泡茶、泡酒都很好,也不少卖钱”。
  李大姐说,去年她光卖椹子就挣了3000多块钱,老两口都很高兴。家里种着5亩棉花,一般能卖1.2万元钱。 “其实这3000多块钱等于就是白捡的,也不用怎么管,就是施肥打药的事,很省心,当锻炼身体了,要不闲着也是闲着,今年应该也不会太差。”

“来园子里旅游的人要是人再多一些,我们卖得肯定还要好,你们记者得多多给宣传一下啊。”

  离李大姐不远的地方是闫波的摊位,这个19岁的小伙子热情地招呼着游客,声音格外地响亮。
  闫波告诉我们,他家里种了80多棵椹树, “村里绝对的大户人家”。每年到这个时候,家里根本就忙不过来。
  原来,平时闫波在德州一个建筑工地做电焊工,采摘节前一天他就请假回来了。“80多棵椹树,要不什么时候卖出去啊?不卖出去怎么来钱呢?”这个1992年出生的小伙子,说起话来像个小老板。
  其实,这已经不是闫波第一次回来卖椹子了。去年采摘节的时候,他就从工地上请假回来,帮助家里卖椹子。他说,做电焊工他一个月挣2000多块钱,而他回来帮助家里卖椹子,差不多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去年家里卖了5000多块钱,比他上班合适多了。
  从今年采摘节开始,闫波就没有睡好觉,每天早上4点多钟起床打椹子,然后,运到椹果园去卖。做电焊工的时候,他都是按时上下班,这些天都要早起,他觉得自己一直睡不醒。 “忙完了这一阵子,我得好好地睡上几天。”
  做起生意来,这个年轻人丝毫不含糊。他说,和李大姐他们比,年轻人更喜欢买他的椹子。 “年轻人买东西痛快,来玩的这些旅客是为了放松心情,只要让他们高兴,他们就愿意买你的椹子。”因此,每次他都热情地劝游客尝他的椹子,他的椹子也确实不错,口感甜蜜, “往往是游客们尝了就不好意思不买”。所以,他的椹子卖得也很快。
  闫波偶尔也会有些 “抱怨”。他说,建立椹果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好事,但是游客来了之后吃不到椹子下次就不会来了。椹农把最好的椹子运到园子里来卖,也是为了吸引游客,果园管理人员不应该收取他们10元管理费。虽然有些小牢骚,但每次闫波还是交上。
  “听说夏津评上了国家4A级景区,以后会不会来旅游的人多了啊?要是人再多一些,我们卖得肯定还要好,你们记者得多多给宣传一下啊。”闫波一边招呼着游人,一边和我们搭话,笑得很灿烂。□见习记者 王恩慧 本报通讯员 董玉龙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采摘节里的“甜蜜”椹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