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昝秀萍和她的360个留守孩子
作者:任立松曹清张晓航本报

昝秀萍与孩子们谈心,了解孩子们的家庭和生活。王磊 摄



  “122221”是市妇联提供的最新数字。
  这个数字,就是目前德州留守儿童最直观的群体描述,意味着我市每1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任何小问题,乘以12万,就是一个社会大问题,尤其当这些问题遭遇儿童这一社会最柔软群体的时候。据市妇联的调查分析,目前我市留守儿童现状堪忧,带来的社会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业失教、亲情缺失、安全失保、行为规范等方面,由此引发的 “问题儿童”也日益增多。一个 “问题儿童”,是家庭的一道伤痕, 12万道伤痕的汇聚,就是社会和谐的一大隐患。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是儿童保护与关爱中最为切实的工作之一。
  据悉,目前我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要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上百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给12万留守儿童谋取尽可能最大的福祉。
  “六一”前夕,记者走访了我市第5家省级流动留守儿童活动站——禹城市辛寨镇宏禹小学。在与校长昝秀萍的交谈中,我们走进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感受到了献身留守儿童教育人的可贵情怀,也找到了一个民办私立学校被确定为省级流动留守儿童活动站的真正原因。
  禹城市辛寨镇宏禹小学是昝秀萍自费百万筹建的一所民办的私立小学,这个农村女人的理由朴素而简单,就是想把村里的“野孩子”拉回教室好好读书,平平安安地成长,目前,宏禹小学共接纳留守儿童360人,其中孤残儿童10人,单亲儿童30人,特困儿童30人,还收养过一名四川地震孤儿陶兴梅——

必须拉“野孩子”回课堂

  到现在,禹城市宏禹私立学校还欠着一屁股的外债。
  而且,随着宏禹学校发展越“红火”,外债就越像个填不完的无底洞。
  或许,宏禹学校的建立就是个 “错误”,昝秀萍的老公尹延军用脚拇指思考,都觉得这个事简直就是无厘头,他认定媳妇的脑子真的“进水了”。
  2005年,昝秀萍 “突发奇想”,立志克服千苦万难建立一座招收留守儿童的寄宿制私立小学。
  这个决定看似很突然,但仔细追溯起来,似乎又有着某种必然。自从2003年昝秀萍开始在村里办托儿所,学生由三五个发展到十几个, 2004年扩展成社区幼儿园,学生一下子扩大到上百人。 “为了满足扩招的需要”,成了昝秀萍建学校最充分的理由。
  尹延军后悔当初心太软,同意昝秀萍办托儿所了。
  没有最早的托儿所,或许就没有现在的宏禹学校。昝秀萍开办托儿所倒不是突然之举。2003年那会儿,尹延军见昝秀萍总是闷闷不乐,就多问了几句 (现在尹延军觉得真是“多”问了)。这一问,引发了昝秀萍办托儿所的想法,那会儿,村里有的孩子家长出去打工,小孩就被留在家里,成了无人看管的 “野孩子”, “野孩子”们种种 “过格”的举动,令昝秀萍百思不得其解。这些孩子表现出与他们年纪极不相称的老成,要么死气沉沉,要么油滑世故,没有了一点儿小孩子的趣味。他们一年见不到父母几面,都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往,甭管见了生人熟人,都是爱答不理,没有一点儿礼貌;还特别自私,冷酷,一点儿也不懂得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有时候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生病了,这些孩子倒像没事一样,连个医生都懒得去找一趟。有些孩子变得特别自卑,话都不敢大声说,往往话没说完一句,脸就红到脖子根了,越来越不合群;有些小孩沉迷游戏厅、录像厅,白天逃学,晚上连家都不回,急得爷爷奶奶直掉眼泪;昝秀萍还不止一次听到这些 “野孩子”背后埋怨父母不要自己,讨厌自己,所以,会故意做些出格的事,“报复”一下父母。
  40多岁的昝秀萍还真想不明白这么多的“捣蛋鬼”怎么一下子都蹦出来了?
  “没教养呗。 ”尹延军的一句调侃话,点醒了昝秀萍。
  尹延军话糙理不糙,这些孩子要么父母一方在家,要么双方都不在家。父母一方在家的,因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农活,没有更多的时间关心小孩的学习;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小孩大都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这些上了岁数的老头儿老太太,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只能保证孩子吃饭、穿衣,教育几乎就是个空白。
  这让只接受过三年半教育的昝秀萍觉得特别可惜。想当初,自己那么喜欢读书,可家里兄弟姊妹多,供不起,昝秀萍只好放弃读书的机会,可如今,条件变好了,“野孩子”们离教育却远了。
  而最令昝秀萍痛心的事是这些孩子们的安全没有了保障。有一次,村里的3个“野孩子”偷偷地下湾洗澡,由于缺乏看护,全部溺水身亡,这3个孩子中两个男孩来自同一家庭,外地打工的父母听说自己的两个孩子全都淹死了,当时就疯掉了。
  这件事对昝秀萍的影响太大了。她觉得有必要想想办法拉“野孩子”们回到课堂,这样学业和安全才有保障。
  “野孩子”并不是无可救药,只是缺乏来自社会最贴心的关怀。宏禹学校一直在探索着如何给孩子提供最多的关爱——

“野孩子”开始懂礼貌了

  昝秀萍对村子附近某些小学不负责任地对待学生的行为,尤为气愤。本来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应该主动承担更多的职责,但事实是更多的学校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态度。
  昝秀萍为这事没少自个生闷气。
  2003年,当周围的邻居再次出门打工的时候,昝秀萍决定主动“请缨”,非要帮邻居“看孩子”,她要给周围的学校树个榜样,用实际行动呼吁学校“负责任一些”。
  邻居知道昝大姐热心肠,靠得住,就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了昝秀萍。也就从那时起,昝秀萍的托儿所正式“开张”了。
  刚开始,昝秀萍就跟看自家孩子一样,照顾吃喝拉撒睡,也抽时间教他们学些儿歌,倒不是很难。
  可等幼儿园发展成小学,昝秀萍才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难处。
  这些留守儿童性格之“稀奇古怪”,真让昝秀萍“大开眼界”。
  其中,有个叫程程(化名)的小孩,转过4个学校,都被开除了。这个小孩书包里总是带着一瓶农药,老师一批评他,他就朝老师发狠:“我是不是太丢人了?不如自杀算了! ”更古怪的是他一看老师在观察他,就弓着身子狠狠冲着墙顶去,刚要撞到又突然站住,让老师空吓一身冷汗。程程小时候挺乖的,可自从父母出去打工之后,常年不在家,程程的性格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古怪了。
  有个叫小伟(化名)的孩子,三天两头的和周围的小朋友打架,脾气特别暴躁,别人稍不顺从,就立马拳打脚踢;他还有偷东西的坏毛病,同学老师的东西,几乎被他偷了个遍。偷了东西,他就拿去卖掉,然后跑去网吧、游戏厅玩游戏。
  其他如爱骂人的,爱抓女同学辫子的,爱欺负小同学的,更是多不胜数。
  如何管好这些孩子呢?昝秀萍一边自己摸索,一边到外边学习借鉴。这时,她认识了夏津县胜利希望小学的校长牟桂青。
  牟桂青的学校有178名留守儿童,占到了全校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方面远远不如其他同龄孩子,爱惹麻烦、脾气古怪、毫无生气。
  明明(化名)在六年级的时候,因盗窃罪被派出所抓走了。一提起这件事,牟校长就唏嘘不已。在上二年级的时候,明明表现非常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可上了三年级之后,明明的父母离婚了,母亲决然离开,父亲出门打工,明明只能跟着爷爷生活,慢慢疏于管教。他开始接触社会的不良人群,学会了打架、偷东西,最终走向了犯罪道路。
  牟桂青制定了一个 “三重关爱、三类培训、三种教育”计划。三重关爱:一是关爱生活,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分季度集中为留守儿童过生日;二是关爱学习,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课业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学有人管,学有人教;三是关爱心理健康,组织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还设立了心理保健室。三类培训分别针对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和监护人,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保护、学生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监护人学会规范施教。三种教育:一是榜样教育,活动站和学校团支部、少先队结合,评选“四好少年”,及时表扬鼓励。去年“六一”儿童节县妇联表彰了百名优秀儿童,其中就包括18名留守儿童,这些荣誉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他们内心中渐渐形成了肯定自我的意识,这使他们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自立能力不断提高。学校将这些学生树为标兵,以榜样带动全体,让留守儿童学习有榜样。同时,对优秀留守儿童进行表彰,激发了全体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二是感恩教育,活动站不但让留守儿童受恩,而且还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节让学生为老师献上一份祝福,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组织 “大手拉小手互助活动”等,让学生感知老师教诲之恩,感知父母的养育之恩。儿童节、建队节等开展了“小手拉小手活动”,让学生感知同伴帮助之恩。三是自主管理教育。引导学生描绘人生理想,看到优势和不足,确定发展目标,拟定发展计划,规划发展行动。
  牟桂青希望自己学校的活动站能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一块试验田,可以探索出更丰富的形式。
  “诚实地说,现在学生最大的变化是比以前懂礼貌了。 ”牟桂青告诉昝秀萍。
  除了借鉴其他学校的这些宝贵经验,昝秀萍的学校也有许多她的个人风格,比如她会和每一个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她几乎可以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她时常会跑到孩子们的宿舍,哄年幼的孩子睡觉;她给孩子们洗澡,亲自制定菜单,督促孩子好好吃饭;她要求学校的老师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每逢周末要把留守的孤儿带回自己家中,让孤残儿童和老师“结对子”,以方便帮扶;她还腾出了家里最好的房间给孩子们住,自己和家人搬到了破旧的仓库里。
  留守儿童最现实的问题,是教育问题,为留守的孩子守住教育的阵地,就能极大地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但单靠学校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弥补孩子亲情的缺失,这将是留守儿童教育永远的痛——

建起留守孩子最后的防护带

  在局外人看来,昝秀萍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学生招来了,楼房也盖起来了,如果中途撂挑子不干,怕是谁也不答应。
  现在,如果再给“骑虎难下”的昝秀萍一个思考时间,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所花自己家150万元建立起来,建成后每年又会亏损10万元的“禹城市宏禹私立学校”?
  为了建这所学校,昝秀萍家可经历了不小的风波。
  2003年之前,昝秀萍和丈夫一块做生意,家里有两辆作业叉车,还有一个蜂窝煤厂,每年赚个几十万不成问题,如果安安生生过日子,昝秀萍家绝对是村里大户。
  所以,昝秀萍要“折腾”着建立宏禹学校的时候,尹延军一百个反对。倒不是尹延军胆小怕事,只是这个学校摆明了不是为赚钱而建的。昝秀萍的设想是建立一所招收留守儿童的学校,每个学生每学期只收180元的培养费,需要寄宿的,每学期仅收1300元,这1300元被细化为学生的培养费、伙食费、住宿费、取暖费、班车接送费等等,家庭状况实在困难的,费用全免。
  尹延军做个粗略的估算,硬件设施花费150万元挡不住,完全要靠自己筹集。软件开支如伙食费、班车燃油费、教职工工资、教学日常花销等等加一块儿,收上来的那点儿学费不但补不了这个无底洞,每年还有往里倒贴10万元。
  “你脑子进水了吗?”尹延军见昝秀萍根本不拿这笔账当回事儿,一着急就这么数落她。
  没成想昝秀萍的脾气比尹延军还大:“不让建学校,我就跟你离婚! ”
  这个被称为“半神经病”的女人,势要为自己的决定“斗争”到底。
  周围的邻居听说昝秀萍要建学校,一个个打心眼儿里高兴,听说筹钱上遇到难处,立马拿钱找到昝秀萍,放下几万块钱连名字都不写,扭头就走,昝秀萍知道,这些家长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自己的支持,也让昝秀萍看到,这些家长是多么渴望有这么一所学校,弥补他们无法教育子女的缺憾。
  教育,是留守儿童最后的防护带,留守儿童一旦离开了教育,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昝秀萍想用自己的行动,号召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昝秀萍知道丈夫是个软心肠,她必须让他见见她带的孩子,让他知道好好帮帮这些留守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事有凑巧,一次和丈夫外出,正好见到昝秀萍的学生,这个学生一见到昝秀萍夫妇,立马拉着爷爷大喊:“爷爷快看,爷爷快看,老师妈妈和老师爸爸来了。 ”孩子口中的老师妈妈自然是昝秀萍,怎么又来了一个老师爸爸?尹延军一琢磨才恍然大悟,孩子是在叫自己呢,尹延军顿时鼻子一酸,感动坏了。一回到家,立马对昝秀萍建学校的决定表示支持。
  以前,村里的“野孩子”们出了名的调皮捣蛋,没少闯祸。待人也特别没礼貌,别说叫他声“爸爸”了,就是获得这些孩子不屑的一瞥,都是很大的“荣光”。
  看来,昝秀萍的教育方法真的起了效果。
  最后,昝秀萍自家筹了50多万,周围家长凑了30万,剩下的靠当地政府帮助贷款补足,学校最终建立起来了。
  此时的昝秀萍并没有沉浸在兴奋之中,而是越发地担心。
  虽然学生们看似无忧无虑生活在宏禹学校,但她明白这些孩子最想得到的是来自爸爸妈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吻、一个拥抱。单靠学校教育,无法从根本弥补孩子亲情的缺失,这将是留守儿童教育永远的痛。
  一想到这些,昝秀萍就越发觉得身上的担子太重、太重……
  □见习记者 任立松 曹清 张晓航 本报通讯员 王磊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昝秀萍和她的360个留守孩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德周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