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清初“大同兵变”与三位德州进士





  清朝建立之初,满汉矛盾异常尖锐。发生于顺治五年 (1648)底、史称“戊子之变”的大同兵变,以反清复明为号召,杀官吏烧官衙,曾波及山西全省,震惊朝野,是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反清斗争之一。在这次动乱中,德州籍在山西为官的三位进士,忠于职守,与叛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有的被杀,有的被免官,均成了大清王朝的牺牲品。他们分别是浑源州知州荣尔奇、河津县知县李源、芮城县知县李浃。

  荣尔奇:拒绝叛军威胁利诱遭杀害

  荣尔奇,德州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清顺治时,初任官山西冀南道,后迁浑源州知州。他性格刚毅明达,为官勤政爱民,事必恭亲,深受浑源人民爱戴,但不幸在大同兵变中被乱军所害。
  大同兵变的主谋是大同总兵姜瓖和明朝朱姓后裔方山。姜瓖原为明王朝大同总兵,李自成北上大同时,他投降了农民军。李自成溃撤陕西后,他杀死了镇守大同的大顺将领张天琳,向满清政府称臣,并配合满清北路军统领阿济格横扫李自成根据地陕西榆林,立下赫赫战功。虽然对满清政府忠心耿耿,但由于他有着叛明降顺,又叛顺投清的不光彩经历,所以清政府对他戒心重重。姜瓖名义上是大同总兵,实际上处处受制于阿济格,并且经常遭到阿济格羞辱和嘲笑。在这种忍气吞声的煎熬中,这位政治上反复无常的姜瓖又渐渐萌生出叛清归明的念头。方山原名朱永清,大明朱氏后裔。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他的近亲子嗣惨遭杀戳,死里逃生的朱永清隐名埋姓投奔于浑源州宝峰寨村,随舅姓方,名应祥,又名方山。此人从小尚武好斗,加之臂力过人,单使一柄钢铡,人称铁臂将军。来宝峰寨后,他广施钱财,结交豪强,屯积粮草,招兵买马,在宝峰寨横山顶安营扎寨等待时机,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大明江山。
  当他打听到大同总兵姜瓖蠢蠢欲动时,便通过各种渠道同姜瓖秘密联络,使姜瓖终于下定反清决心,并任命他为副总兵。随后,方山又出面做通了浑源城守备唐虎的工作。时机成熟后,方山遂于顺治五年 (1648)年底,在唐虎的内应之下,攻破浑源州城,活提知州荣尔奇。荣尔奇怀有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严词拒绝叛军的威胁利诱,最后被叛军乱刀砍死。当地老百姓处于对荣尔奇这位好官的感恩,偷偷将他的尸体进行了掩埋。

  李源李浃:联手收复十多座县城

  方山夺取浑源后,又与姜瓖联手,没用几个月时间便接连攻下晋北地区的十九座县城,并且波及到全省的89个州县。另两位德州进士李源和李浃也被裹了进来。
  李源,字星来,一字江余,号退庵。是乡贤李诚明之弟李諴明的长子,从小就过继给伯父李诚明为嗣子。李源于清顺治三年(1646)考中进士,授山西省河津县知县。他初到河津县三个月,得知当地豪宦张家璧操纵儿子,任意践踏乡里,抢夺百姓财产。李源便按大清条律,将其绳之以法,并将其侵夺的财产返还于民。他还利用因战乱废弃的旧民房,改造成州学,令诸生肄业其中。可以说,李源为河津县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大同兵变爆发后,为做好防守,李源加紧修补城墙,疏通壕沟。顺治六年(1649)五月中旬,叛军在张家璧的内应下攻入城内。李源突围出城,跑到山西芮城找到同乡李浃,两人商议后一起渡河到山西境内请兵。李源、李浃请兵后,立即带领大清军队杀回山西。先是根据清廷旨意攻下蒲州(今山西省蒲县),然后进军攻克河津等地,一连收复十几座县城。每遇战,李源、李浃都能身先士卒,冲杀在队伍的最前面。
  李浃,字孔皆,一字霖瞻。清顺治三年(1646)与李源为同榜进士,知延庆州 (今甘肃庆阳县东北40里),以 “才识俱优”,升任湖南茶陵州知州;后因行政上出现过失,被降为山西芮城县知县。到任后,在蒲州 (今山西蒲县)知州的合作帮助下,果断将原县衙规定的不合理的多余丁银给予免除,深受百姓欢迎。
  面对山西大同兵变,李浃与同乡的河津县知县李源一起,怀揣印信,秘密穿过要塞,渡河到陕西省境内请兵。请兵后,跟随清军收复大量的山西失地。

兵变之后

  大同兵变平息后,满清政府为荣尔奇在浑源城北的顾册村南修建了荣公墓,并用生铁铸荣尔奇塑像一尊。同时铸方山跪像一座,并将方山跪像置于荣尔奇像前,让其永远向荣尔奇赔礼谢罪。朝廷同时恩荫荣尔奇的儿子荣珮,入国子监读书。在将近150年后的乾隆六十年 (1795),诏举殉节故官子孙,朝廷又赐给荣尔奇的玄孙荣士桂 “恩骑尉”,并允许世袭继承。
  大同兵变平息后,吏部对李源、李浃的考察结论为功过相抵,免除两人知县职务。虽然被请兵的陕西官吏孟忠毅、乔芳,极力为李源、李浃辩白,但未被吏部采纳。二李只得告归故里。
  李源回德州后,重新修葺父亲所筑的“矩亭”,每日饮酒吟咏其中,与州人程先贞、李浃、赵其星等相互切磋诗文,年七十卒。著有 《州乘》一书、 《德州志·艺文志文内编》、 《见可园诗文集》。可惜, 《见可园诗文集》已轶失,现仅存 《更夜吟》和《重修矩亭感题》诗二首。
  李浃归田后,喜爱游览山川,与同里文人雅士切磋诗文,会酒吟咏。到晚年,他在第宅内筑一室,四周种有竹木,名曰 “陶庵”,于其中贮书数千卷,年八十卒。著有《陶庵集诗稿》、 《陶庵年谱》行于世。
  纵观大同兵变中三位德州进士的表现和结局,不免使今人感到既骄傲又惋惜。骄傲的是:一个大同兵变就涉及到只有区区弹丸之地人口不满16万的德州的三位进士,足见德州当时的文脉之盛;三进士的所作所为,没有给德州人民丢脸,也没有辜负朝廷的厚望。虽然李源、李浃的遭遇有些不公,所幸他们的后人继续走进了仕途,他们自己也都成了州城的文化名人。不过,一次事件,就结束了三位德州进士的政治生命,又着实令人惋惜。 (作者单位:德州市档案局)□张明福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清初“大同兵变”与三位德州进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往事·网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