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冀鲁边根据地的历史绝唱
——序高艳国赵方新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
□李炳银
  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当年悲壮的抗日战争历史来说,冀鲁边区曾经发生和存在的丰富内容,或许只是这个伟大图景中的一个小部分。后来,随着一场巨大的变故的发生和形势的发展,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之后这个一度在中共党史和抗战史上十分凸显重要性的地方,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形象面目似乎也有点模糊,致使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曾经还有个冀鲁边区。而作为一段不可或缺的“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血砺忠诚》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引领我们走近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重现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和我党的优秀代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昭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1937年7月7日,日寇实施阴谋手段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样赤裸裸的再度疯狂侵略行动,自然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抗。在地处河北和山东交界地区的冀鲁边一带,在北方局、中共山东省委的积极号召和努力团结组织下,各种形式的抗战活动开展得异常活跃。鉴于冀鲁边“北控京津、南迫济南、东锁渤海、西扼津浦路、大运河的华夏枢纽、兵家必争”的地域特点,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主席从当前和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提出:“我们要拿出老本给山东”的主张,委派肖华等干部组成东进挺进纵队,直接领导和组织指挥这里此前已经存在的八路军曾国华支队、孙继先支队以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多方抗日力量。自此,冀鲁边区的革命抗日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而火热地开展起来,开始了区别于其他地方、富有敌后平原地区个性特点的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斗争。
  高艳国、赵方新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追寻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就是在人们对这块根据地似乎存在淡漠和陌生感的时候,开始的一次真实深入的历史追踪和动情的文学报告。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对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救国斗争历史的走近,更是向在那场严酷艰难的抗击侵略的英勇斗争中,很多人物表现出的无私爱国精神的致敬;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及某些汉奸痞子人物的丑恶表现。这种在坚持真实历史追寻原则下的文学写作,对于历史的珍存价值非常明显,它会复活历史原本的生动面貌。因此,这部作品对于冀鲁边曾经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再生和守护,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对于真实客观历史存在的一种个性书写。这样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次重要可喜的收获!《血砺忠诚》很好地再现了“八年全民抗战,冀鲁边区孤悬华北腹地,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之众,四面受敌,屡陷危局,历上万次激战,我抗战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但抗击外辱、忠诚于党、尽忠于国的意志岿然不动,先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壮烈牺牲于此,10多万军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气贯长虹、英勇悲壮、热血为国的情景,颇具史志特点,亦凸显出了非同一般的史诗品格。
  历史是时间和人物事件的存在延伸表现,但文学是通过人物事件来还原和书写表达历史。所以,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作为文学的书写,正是在尊重历史本真的原则下,很好地遵循了文学书写的规律。作品并没有像写大事记、历史年谱那样进行平铺直叙地记录,而在一开始就将“娃娃司令”肖华受命率部东进冀鲁边这个决定着这块根据地品质作用的事件展开,然后陆续呈现此前这里在张隐韬、刘格平及马国瑞、马振华、周砚波及国民党委派的开明进步的乐陵县长牟宜之等人,领导当地人民群众在“卢沟桥事变”后奋起采取不同方式方法抗战,造成良好救国御敌氛围的情形。像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建立,像三十一支队攻打盐山县城的胜利等不少革命和抗日行动的发生,就是这种氛围酝酿的结果。这样,冀鲁边历史的帷幕就渐渐拉开,为此后这里尖锐复杂的抗日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舞台。如果说,1938年秋肖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到来,是冀鲁边区陡然而至的斗争高潮的话,那么,接下来冀鲁边作为山东、作为华北平原地区根据地的影响作用就切切实实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虎头式的开始,是一个很有谋划和策略的布局结构。
  大戏之前,作品以“冀鲁边前传”的方式简略地插叙了这里革命火种的点燃和张隐韬、刘格平等革命者的斗争及当时反动势力的丑恶行为。这是一种很有历史纵深感的铺陈,为即将到来的斗争蓄足了气势,随着八路军挺进纵队的到来,“肖牟订交”、“肖司令舌战沈鸿烈”、击破“冀鲁联防”阴谋、“万众挽留牟宜之”、肖华“义动高树勋”、周贯五“韩家集伏击鬼子”,以及李清寿、李永安、武大风、张岫石、余志远、常智安、傅国光等人壮烈的斗争和惨烈的牺牲;飞侠英雄刘焕卿、路虎子、李正西的机智勇敢杀敌故事;魏大娘、邢大娘、常大娘等不惜牺牲掩护同志的故事等等,就是这惊心动魄的戏剧的层层推进。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令人如同回到了当时的血火斗争之中。高艳国和赵方新两位作家,在大量把握资料和深入感受理解历史、揣摩历史人物的层面上,一次次用聚焦特写的方式,将冀鲁边区的抗战斗争和对国民党消极抗战、公开搞反共摩擦的复杂情形,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些或错综复杂、或血腥惨烈、或激昂壮烈、或崇高无私、或大爱报国、或深情动人、或罪恶深重、或渺小丑陋等等真实传奇般的事件人物书写,将历史给予了立体的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是冀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挚爱国家,奋身抗战,不屈不挠,流血牺牲,服务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崇高精神写照;是伟大的、不死的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表现。《血砺忠诚》在这些复杂的历史真实再现中,以鸟瞰和实际的书写,给历史和人物事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文学评判,让这样的书写有了一个文本的视角。
  冀鲁边的历史因为形势变化并入渤海区而中断,但这个中断一定是和邢仁甫叛变和黄骅同志遭刺杀牺牲有关联的。作为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在根据地的初创和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不少作用。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不像很多共产党人有大胸怀和大局观,他像某些山大王般将这里看成是自己的地盘(他曾经的跳荡人生也滋养着他的这种思路),所以,在那个似乎还纷乱的环境里,他不服从党的调动,嫉恨黄骅的到来,最后走上了背叛党和人民的道路,使冀鲁边的抗战深受其害。有关这个事件的书写极少,或者是有意回避,致使很多人对此几乎无知。这次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家在追述冀鲁边历史时,没有简单回避,而是正面追寻、面对这个事件,这是作者秉承客观历史的态度,也是一种敢于接触敏感话题、恢复完整历史面貌的积极健康举动,值得赞赏。在这部分书写中,两位作家用客观冷静的笔调,调动大量的原始材料,再现了那场极为诡谲多变的斗争,尽力呈现我党的优秀干部在面对危险境地、面对背叛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决的斗争性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血砺忠诚》一书的出现,在当下极有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全党提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 ”忠诚于党,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没有忠诚,就谈不上发展进步,谈不上国富民强。对照这些发生在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关于牺牲和忠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初心,懂得了理想和信念,所以不妨说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温故之书”,也是一本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晨曦之书”。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序高艳国赵方新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