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戎马倥偬谱战歌

上世纪50年代,雷凤鸣与夫人。



1965年2月25日,周总理观看话剧《赤道战鼓》后与演职人员合影(三排右二为雷凤鸣)。



  (上接2版)二人在台上各持己见、争论不休,那股认真劲儿一下逗乐了现场观众,一位首长大笑着说:“龟儿子蒋介石专横独裁、不讲民主,连一千八百年前的封建枭雄还不如!”这个失误,不但没有冷场,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演出后,不少首长一见到两个小演员就特别亲切,还嘱咐剧团好好爱护和培养他们。

牵制敌人,奔袭四省急行军

  这次会议结束没几天,剧团接到了命令,跟随纵直机关出发。当时,雷凤鸣和战友们并不知道到底要去哪里,只知道,跟着纵直机关包抄迂回敌军,就一定可以走向胜利。出发之前,剧团后勤早有准备,每人发了一个装满面粉的粮袋。
  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部队开始一天走四、五十里路,在豫、皖、鄂边区的农村、乡镇穿插行军。行军最大的问题是费鞋,走了没几天,雷凤鸣的鞋就破得不能穿了。
  “河南老百姓支援抗战,是好样的。 ”谈起这一段过往,雷凤鸣感慨万分。当时,他们宿营在一个老百姓家中,房东大娘一听说雷凤鸣的鞋子坏了,立马从屋里抱出了一大堆旧鞋让他挑,雷凤鸣很受感动,他从中挑出了一双合脚的,才解决了穿鞋的问题。
  行军是异常艰苦的。有时一个夜晚长途急行120多里,团里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吃饭时间,只能匆匆咽几口,又接着出发。当时形势非常严峻,敌人的7个师围堵这个不足几百人的小队伍。雷凤鸣随部队日夜兼程,忽而西走,忽而北上,敌机还不时在上空盘旋,最危险的时候,敌人距离他们仅15公里。但是,大家情绪高昂,自己鼓励自己,唱了一路的革命歌曲。最终,部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在接见他们时称赞说:“同志们长途急行军,牵住了敌人七个师的兵力,为我军迂回包围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你们立了功! ”
  1948年11月,剧团又奉命东进,直奔安徽的界首和阜阳,赶赴淮海战役前线。剧团进入阜阳县时,正值黄维兵团110师起义,剧团就留在阜阳,用文艺演出改造起义部队。次年2月份,二纵队改建二野第十军,平原剧团也改称十军文工团。

3500公里进军川南,参加西南征粮剿匪

  1949年3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雷凤鸣所在的十军文工团随大部队南下江北地区,准备投入渡江战役。这时,二野在桐城召开师级以上的召开干部会,传达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当中共中央机关要从西柏坡迁入北京时,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然后又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
  如何用文艺作品教育大家吸取李自成的教训,成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大任务。文工团听说有的单位已经写好了李自成的剧本,马上就找来了。经过紧张的排练,一台古装历史话剧《李闯王》出炉了。 《李闯王》在安庆、芜湖等地演出后,引起巨大轰动,总部还特令文工团到南京在1个月的时间演出了20多场。
  1949年6、7月,为响应毛主席号召,刘邓大军向3500公里之外的川南地区移师,雷凤鸣时任文工团二队二分队的副队长,跟随部队挺进川南。
  这又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急行军:在湖南、贵州交接处,山路非常崎岖,高悬山崖的道路只有1米多宽,加之十几天的连绵阴雨,非常危险。雷凤鸣不但要照顾病号,还要不断鼓舞行军队伍的士气。
  4个月之后,部队终于到达川南地区,驻扎川南第一件艰巨的任务就是征粮剿匪。文工团也改成了“武工团”,整天练打枪、学投弹、站岗放哨。
  西南土匪中,有一部分是国民党安排的敌特分子并搀杂了一批从战场上溃败下来的散兵,他们经常偷袭我党刚刚建立的乡镇政府,破坏新生政权。这期间,雷凤鸣与分队领导组织实施了一次“奔袭”演习,大大提高了文工团的紧急应变能力。有一次,雷凤鸣带领几名战士巡逻,途中遇到了一伙土匪,虽然从未上过前线,但是雷凤鸣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与土匪展开周旋,最终赶跑了进犯的土匪,雷凤鸣还因此立了三等功。
  经过两个月的清剿,川南地区的土匪基本被肃清,文工团接到新任务,去川南军区所在地泸州演出。
  在泸州,雷凤鸣参演了歌剧《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反映了蒙古族一对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王爷统治与压迫的爱情故事。其中,对于老牧民巴图这个角色,大家一致推选雷凤鸣。起初,雷凤鸣极力推辞,饰演巴图这个角色,对他来说难度太大了,“关键是我不会唱歌,一向缺少唱歌的基本功训练,属于五音不全。 ”
  几次推辞之后,没有成功,雷凤鸣只好硬着头皮应下来。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雷凤鸣开始了刻苦的训练。在战友的帮助下,雷凤鸣早也练、晚也练。当时,雷凤鸣不但担任演员,还要负责分队舞台装置布景工作,许多时候演出完,饭也顾不上吃,倒头就睡。经过刻苦的训练,雷凤鸣终于把几个主要唱段攻克了,后来,西南军区文艺处的两名干部来泸州观看演出,还特别赞扬了雷凤鸣对老牧民巴图憨厚、刚直和淳朴的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
  1952年,十军进行整编,十军文工团被编入了海政文工团,雷凤鸣也随之进入了海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由歌舞团、话剧团和曲艺杂技队组成,在这里,雷凤鸣一直干到团政委。

与团长带领海政话剧团步入黄金期

  在海政文工团,最令雷凤鸣难忘的,是在海政话剧团的11年。在话剧团,雷凤鸣与团长张风配合默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团里的同志很少称呼他们的职务,而是以“雷头”、“张头”相称。
  雷凤鸣性格随和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深受战士们的敬重。他以副团长的职务,辅助团长处理日常事务;团里没有政委,作为支部副书记的他,实际又担起政委的职责。雷凤鸣非常擅于和群众打成一片,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从来不温不火,冷静、从容处理。
  雷凤鸣颇具艺术创作才华,歌词、小品、剧本无所不通,在剧团集体创作中,他经常能够提出一些好点子,但是从来没有署过名或自封总策划。他的这种谦虚、大度、不贪虚名,使得剧团形成了民主、团结、和谐的创作环境,涌现出一大批影响广泛的作品,周恩来在百忙之中,先后5次观看了话剧团演出,并给予极大肯定。
  《甲午海战》是海政话剧团的奠基之作,周总理在观看完演出之后,第一个起立鼓掌,说:“你们搞了个好戏。演得好,演得好。 ”中国戏剧家协会还专门搞了一个座谈会,与会艺术家一致称赞这是 “当时成功的历史剧”,公演之后,更是风靡全国。总参谋长罗瑞卿在看完《海防线上》之后连连叫好,十分赞赏;《夜海战歌》得到了陈毅热情洋溢的赞美,他说:“我没有参加过海上打仗,你们让我第一次参加了海战。”当话剧团将《海空雄鹰》搬上舞台后,更是让空政文工团的同志大呼不可思议:“你们突破了停机坪、塔台、机场等一般反映空军生活场景的局限,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突破了框框,敢于反映面对面的空战,而且很逼真。过去我们连想都不敢想,你们解决了。 ”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文艺工作的锤炼,雷凤鸣迎来了个人创作的高峰期,接连创作了多个电视剧、电影、小品剧本,同时创作了大量歌词,其中,以《振兴中华》最广为传唱。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鼓舞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雷凤鸣有感而发,创作了《振兴中华》,并邀请赵玉枢、王锡仁谱曲。这首歌,内容契合时代精神,旋律高昂热情,一面世,就被传唱大江南北,中央电台、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还进行了连续播放,各地歌曲报刊更是纷纷转载。这首歌曲还入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共青团中央文体部联合举办的“八十年代新一辈”歌曲评选,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1884年,雷凤鸣正式离休,离开了他为之工作了40多年的岗位。但他依然笔耕不辍,编辑出版了反映十军文工团历史的《战歌行》和个人作品集《五余拾》,他的词作也经常见诸大小报刊,许多专业演出还专门找他作词……
  不觉间,对雷凤鸣老人的采访,已经接近4个小时,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一直跟家乡人保持着联系,家乡人给予他的关注和厚爱,令他非常感动。
  由于年事已高,雷凤鸣已经难得有机会回老家看看,他一再向记者打听家乡最近的变化,当得知家乡在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成就之后,他很欣慰,表示一定利用有生之年,回老家看一看、转一转。□本报记者 任立松 王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戎马倥偬谱战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