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戎马倥偬谱战歌
——记海政文工团原政委雷凤鸣
作者:任立松王琰

雷凤鸣(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个人简历

  雷凤鸣,武城县沙西村人。生于1929年7月。 1947年参军,任冀南军区四团宣传队组长,次年调入二野二纵平原剧团(后为十军文工团)工作,曾参加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剿匪征粮等。 1952年,转入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历任宣传员、分队长、队长兼指导员、副团长、团政委等职。 1984年离休。参加话剧、曲艺、电视剧、歌词、诗歌等创作,合作歌曲《振兴中华》享誉大江南北。
  经历过80年代的人,对于歌曲《振兴中华》或许并不陌生,这首歌已经成为红歌中的经典,传唱至今。而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从武城走出去的海政文工团的原政委雷凤鸣,本期德行天下,就让我们走近他。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翠路的海军干休所,是一所规整、幽美的小区,前后院各有一个小花园,园内桥曲廊回,树木成荫,曲径通幽。
  我们来到小区门口时,已是85岁高龄的雷凤鸣非要下楼迎接。见到我们,兴奋的老人一把抓住我们的手,领着我们上了楼,进门之后,等不及我们落座,他就急忙喊出夫人周惠琴,说:“看看,老家来人了。 ”
  雷凤鸣与周惠琴相识于革命战争年代,同一战壕的朝夕相处,两人结下深厚恋情并结婚。60多年来,有风、有雨、有惊涛、有骇浪,两人始终不离不弃,夫唱妇随,伉俪情深,是大院里有名的模范夫妻。
  不满18岁,雷凤鸣就已经加入八路军,此后随部队转战南北,以对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和对军队文艺事业的无限热爱,在文艺战线上为解放全中国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建国之后,雷凤鸣继续为我国的文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不居功、不贪名利,无论职位高低,从不计个人得失,他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有权不谋亲情录,位高常怀公正心。 ”而这句话,既是雷凤鸣矢志不渝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为之践行的从军、从政理念。

  

未满18岁参加八路军,次年进入平原剧团

  1929年7月,雷凤鸣出生于武城县(时为恩县)沙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精明能干的祖父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那里买来了几亩农田,依靠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了一个不富裕但是温饱无忧的家,雷凤鸣得以有机会接受了两年的私塾和5年的小学教育。
  1947年,雷凤鸣决定参加八路军,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他的舅舅是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的退伍军人,经常给他灌输一些朴素的爱国思想;其二,他的邻居刘玉静的是一名地下党,她的家就是地下交通站。刘玉静不识字,交通站的许多书信来往,她都会找雷凤鸣读给自己听。雷凤鸣年龄不大,但是深知其中利害,关于交通站,他对外人只字不提。可以说,从那时起,雷凤鸣是一个准“革命”了。
  雷凤鸣一参军就进入了冀南军区四团宣传队,虽说是宣传队,但一个班的战士连个会写信的都找不出来。雷凤鸣接受过教育,就被任命为宣传队队长。至1948年初,雷凤鸣调入平原剧团。
  说起平原剧团,冀鲁豫边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剧团成立于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豫战场非常活跃的一支文艺队伍,他们演出的《白毛女》等剧目对于提高战士觉悟、增强战斗力起到了极大作用。
  有一次,他们正演出《白毛女》,由于演出的过于精彩、投入,激发了战士们对于地主阶级的强烈愤慨,一名战士看到动情之处,竟然举起枪来要射杀舞台上正在抢喜儿的黄世仁,班长发现之后,赶忙制止,才避免了一场事故。
  一名连队干部说,看平原剧团的演出真是上了一堂深刻的政治课,提高了战士们的阶级觉悟,“过去在国民党当兵怕死,现在成了解放军,却一个个成了杀敌英雄、爆破英雄,歼敌英雄。 ”
  雷凤鸣说,开始被调入这样一支光荣的队伍时,他有些犹豫。在他看来,剧团的演员文化高、知识广、个个能歌善舞,自己却连小学都没毕业,到剧团能干什么?雷凤鸣有些发怵。宣教股的沈股长鼓励他:“文化不高就能难倒你们吗?可以学嘛!剧团里的那些大演员、名角儿,据我所知,都是在革命的文艺熔炉里铸练出来的,有几个是大学生、出自艺术高等学府? ”
  沈股长的一席话,打消了雷凤鸣的顾虑,从此雷凤鸣走上了文艺为兵服务的道路,并为之战斗了将近40个春秋。

  

短短几天时间,为部队首长奉献了3台精彩演出

  平原剧团全部人员不足50人,有四个分队,除了一分队有几个专职乐手外,没有舞台专职人员,所有人既表演,又做舞台工作。
  晚上演出一般都在广场,用汽灯照明。剧团的分工很细致,雷凤鸣所在的二分队主要负责搭舞台、吊汽灯,搭舞台用的木料都是在附近村镇借来的木条,有时要从几里路之外的村子抬回来。当时,纵队各团分驻在豫、皖、鄂边区,剧团巡回演出,每换一场,都要背负器材和行囊徒步二、三十里,一到目的地,就开始动手搭台子。两个月可以演20多场,雷凤鸣和战友经常处于连续作战的状态,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时间。
  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没有一句抱怨,他们深知,战士们行军打仗,连流血牺牲都不怕,自己又有什么值得抱怨的?
  1948年8月,按照毛主席指示,中原和华东两个野战军将携起手来开展秋季攻势,消灭蒋军在长江北的有生力量,为冬春过江作准备。为此,将召开高干会议,研究战略,部署兵力。
  平原剧团就承担起这次重要会议的三台晚会演出任务,除了表演现有剧目《血泪仇》,还要加紧恢复排练《白毛女》,另外加一台音乐、说唱、歌舞和小歌剧等综合节目晚会。几十个人,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要拿出三台晚会,剧团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在这次突击准备中,雷凤鸣所在的二分队除了参加节目排练,还要搭好舞台。演出地点位于郊区的一片果园内,舞台就设在园林中间。当时,敌人的飞机不断侦查、骚扰,为了预防不测,剧团还在周围挖了几个防空洞。
  在那一段时期,雷凤鸣没能睡上哪怕一个囫囵觉。为了奉献一台高质量的晚会,他与团员一道在每个节目上都下了狠功夫。 《血泪仇》是一台现成戏,一直在演出,可谓驾轻就熟,但是剧组还是重新加以排练,一场一场地过滤,刺儿挑了又挑,力求完美;综合节目晚会的第一个节目是大合唱,每天清晨,全团集合,一遍遍练声、排练,直至进入佳境。
  后来,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许多节目受到了首长的喜爱。当合唱团演唱强渡大渡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歌时,台下的首长还情不自禁地打起了拍子,唱了起来;当剧团队员雷鸣德演唱河南坠子《活捉特务头子康泽》时,由于表演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台下不少干部笑出了眼泪,观众更是掌声不断;为了让多年没有看过京剧的首长们看一次京剧,剧团还特别从当地戏校里招募来了两个刚满12岁的学员,两个小演员都有一幅好嗓子、功底扎实。一出场,两人不但动作入规入矩,尤其嗓音洪亮、节奏清晰,有板有眼,引来一片叫好声。表演时,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打旗的“龙套勇”出场后,站错了位置,扮演司马懿的小演员竟走过去把他拉回了正确位置,而扮演诸葛亮的演员却认为 “龙套勇”没有站错,又过去把他拉了回来。
(下转3版)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戎马倥偬谱战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