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新中国汽车工业拓荒人
作者:下转4版

上世纪80年代,张兴业(右二)陪同时任中国第一机械部部长饶斌(左三)在山东考察。



2013年,张兴业(左四)被“新中国汽车工业诞辰60周年盛典”授予“中国汽车工业60年卓越贡献人物”。



  (上接2版)那会儿,只要一有空,他就掏出卡片背单字,后来又经过俄语10天速成班的强化训练,他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记住了1200个俄文单字,还学完了俄语语法。掌握了俄语之后,张兴业购买了大量有关汽车、机械方面的俄文书刻苦钻研,这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年,国家成立了机械工业部,汽车筹备组也改成了隶属机械工业部的汽车局,张兴业随之成了汽车局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参与一汽筹备,因工作勤恳被评为劳动模范;偶然合作,邂逅一段美好姻缘


  张兴业真正与第一汽车制造厂结缘,源于一次出差。那是1952年10月,张兴业出差到了长春孟家屯,当时,一汽正在进行基建。时任汽车筹备组主任郭力见到张兴业之后,极力挽留他,就这样,张兴业由北京汽车局调入了一汽。
  当时,一汽筹备组共有100多人,主要任务是组织一汽的工厂设计和翻译印刷。为此,有关部门还组织了一批俄文翻译人员。他们虽然都是俄语专业出身,但是面对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名词,这些人根本不知所然。
  张兴业此前积淀的俄文基础,在这里发挥了作用。他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又自学了汽车方面的俄文名词,然后再培训翻译员并制作了中俄文技术名词对照表,没几个月,翻译员们已经可以独立工作了。
  由于张兴业的勤奋、刻苦,他被工厂评为了劳动模范,并被推荐参加了长春市第六届劳模大会。
  没过多久,全部翻译工作完成,就要开始印刷了,筹备组抽调了张兴业和另外一名女孩——赵光参与了印刷工作。印刷由长春印刷厂负责,张兴业和赵光负责校对。由于工作量巨大、时间又特别紧,印刷厂几乎昼夜加班,张兴业和赵光也必须天天加班校对,有时候,一边吃饭,还要一边校对。
  校对工作虽然枯燥、繁重,但是两个年轻人在3个月的朝夕相处中,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当张兴业得知赵光比自己入党还早了3年,更是欣赏有加。 1954年1月,两个在工作中相识的年轻人,在长春国营食堂办了一场“婚宴”,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当时,一起结婚的还有另外两对新人,这3对新人都住在了胜利公园旁的一个半地下室里。据张兴业回忆,那会儿结婚非常简单,两个人的被子往一块一搬,就算结婚了。结婚典礼上,两个人的穿着也非常朴素,衣服还是旧的,张兴业一身深灰色中山装,赵光则穿着蓝布的列宁服。工厂给3对小夫妻各配了一张大床、一张桌子、两个方凳,做饭则是一个公用的大厨房,摆了四五个煤气灶,生活非常简朴。

  亲历一汽建厂,见证第一批汽车的诞生;主动深入一线,为中国越野车发展奠定根基

  虽然一汽筹备组已经成立,但到底是四年建成还是三年,中苏双方有不同意见。前苏联专家要求一定在三年内完成,但是重工业部却认为没有把握,这件事还被提到了中央政治局上讨论。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会议一致同意支持一汽三年建成出车。 1953年6月9日,毛泽东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年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指示》,而这一天,也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祥日。
  1953年7月15日,万名建设者汇聚在长春西南郊,在这片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细菌工厂的废墟上,开始了伟大进军。
  张兴业被任命为技术设备科科长,负责组织和参加翻译设备分交总清单以及设备订货申请书,同时分管全厂的工艺、设备到货以及分配和安装。后来,他又被调任生产准备处计划科科长,全厂上万台设备、3500多种工具、950多种材料、400多种协作件等都需要他一一列出需求清单、完成数量和进度,工作异常繁忙、复杂。即便如此,张兴业还是利用零零散散的时间,给生产准备处的同事讲授了金属方面的知识,并自学了《汽车拖拉机制造工艺学》和《汽车工厂的生产准备》等书籍。
  1956年7月13日,崭新的总装线上,终于装配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次日,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在雷鸣般的掌声中驶出了装配线,标志着三年建成一汽的目标如期达成,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从此结束。
  工厂逐渐步入正轨,生产准备处也随即撤销了。时任一汽厂的长饶斌把张兴业留在了身边。饶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灵魂人物,成功领导建成一汽和后来的二汽。饶斌安排张兴业做值班工程师,即厂长不在的时候,他可以代理厂长做一些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并兼任饶斌的秘书。
  工厂正式投产前一个月,饶斌给张兴业下了一个任务:让他写一份三年建成一汽的总结,同时制定出一个工厂接下来如何运转的总体思路。张兴业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起草了3份报告,饶斌非常满意,并亲自召开全厂动员大会,围绕着3份报告开展工作。经过艰巨而庞大的组织工作,一汽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组织管理越来越井井有条,为汽车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时,全世界可以生产解放牌汽车的工厂有3个,一个是前苏联的斯大林汽车厂,一个是罗马尼亚汽车厂,再一个就是一汽。前苏联专家把3家生产的汽车对比之后,发现中国的汽车质量是最好的。斯大林汽车厂的生产主任在离开一汽时,这样告诉饶斌:“你们的工厂多好,我真羡慕你,我们那个工厂却是破破烂烂的。 ”
  在张兴业看来,一汽能够得到外国专家的赞扬,与这里艰苦卓绝的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在一汽,人们学文化、学技术、学俄文,几乎到了痴迷程度。早上学、晚上学,即使走在路上还在背俄文小卡片。当时,一汽有一个875大楼,那几乎成了一汽的教育大楼,许多人早上上班之前,都会先去那里学习两个小时,晚上下班后,再去学习两个小时。一汽人自己建了一个小俱乐部,天天有电影播放,但是除了星期天,很少有人去看电影,都一心扑在学习上。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一汽培养起了一支能干、不怕吃苦的好队伍,后来这支队伍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脊梁,现在全国像样的汽车厂里,几乎都有一汽人,且都是工厂里的技术专家、宝贝疙瘩。
  1957年7月,张兴业申请下一线锻炼,获得了饶斌支持,他被调入了底盘车间任技术科长。在这个近105人的大科室里,张兴业组织了越野车的工艺设计、工艺装备设计等工作,这是一汽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进行一个新车型的生产准备工作。后来,随着国家加大越野车的投资力度,一汽建立了越野车分厂,在抗美援越期间,志愿军就使用了一汽的越野车。

  参与兴建二汽,为其框定先进的技术流程;两次临危受命,帮助“问题工厂”成为新典型


  1959年底,饶斌调任北京任机械部副部长、汽车局局长,张兴业也随之回到了汽车局。在汽车局,张兴业一边负责工艺处的工作,一边负责轴承业务。彼时,中苏关系走向恶化,前苏联再也不向中国提供航空和坦克轴承了,这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的飞机和坦克的生产、维修。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张兴业受命组织了全国轴承厂的精干力量,花了将近3年的时间,最终拿下了100号航空轴承和500号坦克轴承,保障了部队的使用。
  早在1952年底,毛泽东就萌生了建设二汽的构想。 1953年,一汽正式开工前,相关负责人曾向毛泽东汇报方案,毛泽东提出,中国这么大,光一个一汽是不够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厂。考虑到一汽在北方,中央最终决定将二汽放在南方。
  到了1968年,二汽建设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最终方案定在了鄂西北一个贫瘠的小山沟——十堰镇,也就是后来的十堰市。
  1970年,二汽建设下放湖北省,湖北省的领导有顾虑,说:“这么大的二汽,我怎么管得了,你们机械部怎么也得派人来。 ”于是,机械部部长周子健决定委派张兴业参加二汽领导小组,就这样,张兴业又参与进轰轰烈烈的二汽建设之中。
  在二汽,张兴业一方面负责二汽设备工作,另一方面,为二汽建设提供条件。后来,湖北省委还任命张兴业为二汽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张兴业虽然变成了二汽职工,却不在二汽拿一分钱工资,而由部里发放。 1973年,机械工业部任命张兴业为汽车局副局长,但仍在二汽上班。
  同年10月,张兴业被调回北京。对于张兴业来说,此次回京一点也不轻松。他即将被派往“重灾户”——四川大足汽车厂做国务院联络员。
  四川大足汽车厂位于大足县城30公里之外,居民不足千人,商业网点极少,使得厂子职工的生活物资供应、子女升学就业及厂区治安等问题丛生。同时,受“文革”影响,这个厂子从干部到工人,派系林立,一直处于严重对立状态;厂子有8名领导,7名是原单位一把手,互不买账,“八个棒槌敲不到一个点上”。职工意见也非常大,200多个转业军人要回原籍,100多名职工要求回原厂。 (下转4版)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中国汽车工业拓荒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德行天下天南地北德州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