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20720期 >> 第1版:新闻
打通“最后一百米”
作者:张学超曹清本报
  2011年,我市全面启动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一年多来,这一政策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工作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沿着德城区黄河涯镇焦庄村路旁的庄稼地一路走来,一片片夏玉米生机盎然,望着自家11亩长势喜人的玉米地,村民张广利心里美滋滋的,“要不是政府建了这个扬水站,咱们还在为浇地发愁哩! ”顺着张广利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自扬水站喷涌而出的黄河水一直顺着沟渠流向田间地头。去年10月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德城区正式启动,第一时间解决了焦庄村浇地难的问题,春小麦的平均亩产量比去年高出600斤。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为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一项新的强农惠农政策,打通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最后一百米”,解决了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内民生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市财政奖补支出达到3.8亿元,农村受益人口达到253万人。

通往村民心中的幸福路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解决的都是农村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 ”市财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李志鹏说。近年来,行路难、浇地难已经成为制约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仅去年一年,我市就完成道路硬化841千米,平坦的道路为村民带来极大便利。
  “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夏天下大雨,这条路又变得泥泞不堪,有个人开着拖拉机进村,车上坐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德城区黄河涯镇闫屯村村民贾荣福指着脚下进村必经的道路,回忆说,“拖拉机刚开进来,就轧到坑里,结果小伙子从车上摔了下来,当场死亡,可惜啊,年纪轻轻的。 ”贾荣福痛心地说,“原来那条土路可害了不少人啊! ”
  曾经,这条土路让闫屯村村民苦不堪言,经过无数大车来来回回地碾压,路面破损特别严重,原有的沙石路已经变得千疮百孔。一下雨,进村出村都成了问题,这条路成了村民们的“堵心路”。 (下转二版)
  □本报记者 张学超 曹清 本报通讯员 战鹏 张珂 王冬梅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通“最后一百米”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