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科技服务团助企打赢产品升级战
  

□本报记者孙芷琪本报通讯员司晓娟梁民雷蕾
  10月25日,禹城市金德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自动化砂浆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从原料配比、搅拌混合到成品下线,整个流程由中央控制室智能操控,几乎不见工人的身影。厂区外,水泥罐车整齐排列,正准备将新一批货物运往周边建筑工地。“车上装载的是我们新研发的绿色高强透水混凝土,订单已经排到了月底。”公司副总经理陈洪涛语气中透着自豪。
  谁能想到,此前这家企业还深陷“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作为一家以水泥、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为主营业务的建材企业,金德建材依托3条生产线,年产水泥150万吨、普通商砼240万吨、特种商砼72万吨以及各类砂浆60万吨,产品覆盖德州及周边多地市。但自2023年起,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影响,普通商砼和水泥产品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陈洪涛坦言:“我们有产能、有市场,却陷入‘价格战’难以脱身。”
  为突破困局,2024年2月,企业决心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从低端“制造”走向差异化“智造”。他们将目光投向“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透水混凝土材料。然而,受限于自身研发能力,关键技术瓶颈迟迟未能突破。“试验了四五次,不是透水系数不达标,就是抗压强度不够,实验室样品完全无法达到量产标准。”陈洪涛回忆。
  转机出现在去年6月底。禹城市科技局在走访企业时,敏锐察觉到金德建材面临的困境,随即指派科技服务团主动上门。在全面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后,服务团迅速行动,仅用两周时间,便为企业对接了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促成双方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很快,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组建以李士彬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携带实验设备进驻企业,开展驻厂技术攻关。从原料配比调整、性能测试,到实验室小试、生产中试,校企双方反复磨合、共同攻坚。“不仅要解决透水和强度问题,还要兼顾环保性与经济性。”陈洪涛表示,“最难的在于找到透水率与抗压强度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多亏高校团队带来的新技术思路和配方优化方案。”
  然而,高额研发费用让企业陷入资金困境,试验一度停滞。关键时刻,禹城市科技局的服务团再次上门,详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开启绿色通道。仅用一周时间,就帮助企业申请禹城农商银行1500万元的“鲁科贷”支持。“这笔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让我们发展信心大增。”陈洪涛说。
  去年11月,一种绿色高强透水混凝土终于成功落地量产。该产品不仅透水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抗压强度更是远超普通混凝土,尤其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路面、广场等透水铺装需求,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订单持续增长。
  此外,高校团队还帮助企业搭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将拆迁废弃混凝土块经破碎、筛分后转化为再生骨料,部分替代天然砂石,用于透水混凝土生产,既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如今,看着车间里不停运转的生产线和排队待发的运输车辆,陈洪涛感慨道:“从‘价格战’的泥潭里走出来,靠的不仅是企业转型的决心,更离不开服务团搭起的政企校桥梁。”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科技服务团助企打赢产品升级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