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与书信的故事
  

□何丽
  今天,偶然间读到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描绘的犹豫、纠结之情和我写信、寄信时的心情一般无二,这一细节一下子触动了我久违的情怀,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曾经的书信岁月。
  我出生后过满月的那天,堂哥应征入伍,从此,堂哥和亲人的联系就靠一纸书信。大爷不识字,堂哥每次来信都是写给我爸爸,然后再由我爸爸把书信内容转告大爷和大娘。在我稍大一些,认识一些字以后,便会在爸爸读堂哥来信时也要看看,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封信的开头都是“父亲、母亲、二爷大人:见字如面!”信的内容看不懂,但“见字如面”这新奇而又温馨的字眼让不谙世事的我深深地爱上了书信。
  到我真正提笔写信时,第一封书信却不是写给我爸妈的,而是写给一个特殊的群体——驻守中越边境的解放军战士。20世纪70年代末,中越边境燃起战火,1984年7月我们当地驻军接到上级命令到中越边境守卫边防。在战士们奔赴前线的时候,青年文学社向地方青年征集写给老山前线战士的书信和文稿,希望这些书信和文稿能让戍边战士获得心灵上的温暖和精神上的激励。那时我刚刚戴上“青年”的桂冠,正是豪情满怀的年龄,我的第一封信就是写给他们的。因是第一次写信,又是写给这样特殊身份的人,所以我极其用心,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结着我对戍边战士深深的崇敬。
  一样的青春,一样的豪情,那段前线战士和后方文学青年用书信互相激励共同成长的日子绘制了我青春岁月中最亮丽的画卷。
  后来,因为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也是书信为媒,我认识了与我远隔千里的爱人。他也是一名军人,当时在遥远的塞北军营搞新闻报道,我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我们通过书信相识,依赖书信相知,虽然天各一方,但并不影响我们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每一封信都是我们工作学习的力量源泉。终于历时五年时间,经过136封书信的交往,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小时候,看到爸爸读堂哥的来信时那幸福的表情,我很是向往,到我给爸爸写信时,爸爸也已年过六十,身体又不好,每次给他老人家写信我都提醒自己一定仔细斟酌着表达每一句话,要让爸爸在我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我生活的幸福;每次写信也都免不了对他老人家千叮咛万嘱咐。后来,各处都有了电话亭可以打长途电话了,我非常开心,可是爸爸却跟我说他更喜欢我用书信和他交流,理由是书信可以保留下来经常阅读。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会有“见字如面”的诞生吧!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达,书信已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但是,这种带有书写者温度和个性的文字,这种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真挚而细腻地表达书写者情感的载体,这种可以长久保留人们珍贵记忆的工具,它的优势是别的交流方式所不具备的。所以,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不管通信怎样发达,书信都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被保留下来,它在情感传递和记忆保留方面的作用永远都不应该被遗忘和替代。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与书信的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