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禹城全力推进以教促产、以产助教——
产教融合迸发新动能

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并熟悉工艺流程


学生在实践基地实操机器人


禹城举行职业教育中心产教融合大会


学生在企业师傅带领下进行机械零部件装调测试


俯瞰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王金刚王金刚本报通讯员本报通讯员庞占英庞占英张伟靖张伟靖
  8月21日,在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骨干技师昝长群正仔细核对产品尺寸。不久前,他带领团队高效完成紧急订单,从测量到交付全程把控,用过硬技术赢得企业认可。“从理论到实操,在学校每一步都很扎实,让自己快速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这位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的毕业生,不仅实现毕业即上岗,更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他的成长,正是禹城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缩影。
  在职业学校,由院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团队”联合培养行业能手;在装备制造产业园,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每年为企业稳定输送技术工人……从课堂到车间的无缝衔接,从教学到生产的高度统一,禹城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关键抓手,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与就业衔接、教学与产业相融的发展路径,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升级、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深度融合,让科教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反复切换,理解更深刻”
  8月22日,在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京东实训室里,2023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李卫雪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只要15分钟,一口就吃到重庆味!”她娴熟地展示着火锅底料,自信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位实训老师。
  谁能想到,几个月前初次面对镜头的她还手足无措。这样的蜕变,正是学校“项目教学”带来的惊喜。“在校期间不仅学到了专业实战技能,更深入理解了企业需求,理论与实践反复切换,让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李卫雪深有感触地说。
  何为“项目教学”?
  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程静静给出了生动诠释: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把企业项目搬进课堂,让企业专家走上讲台,确保学生学到的就是将来工作要用的。
  “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就要让学生最大程度接受实训,把真实工作场景搬到实训室,让学生操作实践、反复训练。这种‘真刀真枪’的培养模式,既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又让学生获得了宝贵实战经验。”程静静表示。
  走进该校京东电商产业学院,处处能感受到产教融合的活力。自2019年与京东合作以来,学校不仅建起了仿真实训室,更在2022年将京东真实业务线引入校园。企业派驻业务经理常驻学校,与教师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形成了“校内培养为主,校外实践为辅”的特色培养模式。
  “学生的课堂作业就是企业的真实产品;实训车间的操作工位就是未来工作的岗位缩影。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就像正式员工一样工作,既能提升技能又能获得补贴。”京东集团产教融合校区经理王传旭介绍。作为企业导师,他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师团队”,将直播销售的一线经验带入课堂。
  得益于企业与学校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担项目创新模式,更多的“李卫雪”正在产教融合的春风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目前,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已与1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在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多个专业领域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协同机制。
  “暑假期间,很多同学都在企业实训,学开网店、做直播。”结束一天实训的李卫雪,正认真复盘着直播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这个怀揣创业梦想的姑娘笑着说:“现在,离自己的网店老板梦越来越近了。”
订单培养|“知识向产能高效转化,企业人才有支撑”
  机器轰鸣,焊花飞溅。8月16日,在山东瑞亿高铁集团智能化生产车间,新入职员工李福全正全神贯注地调试设备。从校园课堂到企业产线,毕业两个月上手关键岗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跨越的背后,正是订单培养模式发挥的关键作用。”
  “来了就能独立操作核心设备,比传统招聘的员工上手快太多了!”山东瑞亿高铁集团副总经理焦吉堂看着学生们娴熟地操作设备,难掩欣喜之情。他坦言,这些订单班学生不只是专业技能过硬,更对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归属感——这正是企业与学校这场“双向奔赴”结出的亮眼果实。
  去年,山东瑞亿高铁集团新工厂建成投产后,急需大量熟练工人。“新工厂投产后,订单量激增,可合适的工人从哪儿找?那段时间,招工难题让我愁得睡不着觉。”焦吉堂回忆。
  就在他愁眉不展时,禹城市职业教育中心也正持续跟踪区域内智能制造类人才需求动态,企业的现实困境很快进入了学校的关注范围。受学校邀请,焦吉堂走进职教中心,参观了多个实训基地——先进的设备、学生专注操作的身影,让他眼前一亮。经过多轮深入调研与协商,企业明确了产业链上的岗位需求,学校则积极调整实训课程设置,校企间的“人才订单”就此敲定。
  “真订单、真项目、真岗位。”程静静点出了订单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始终跟着企业岗位走,日常教学与生产一线深度融合。一年级打牢基础,二年级嵌入项目,五年贯穿的‘交替实训’让技能在生产线上扎根。同时,我们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入校讲解技术标准,专业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任务。”程静静介绍道。
  在焦吉堂看来,订单培养模式的成效,体现在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中。对学生来说,有了稳定的实习实训机会与就业保障;对学校而言,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丰富了教学体系,让更多学生拥有实践机会;对企业来讲,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方位匹配自身需求,获得了稳定的人才供给。
  “这种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实现知识向产能的高效转化,更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企业发展越来越好。”焦吉堂说,“如今,我们每年计划招录约30名订单班的学生。”
  在禹城,订单培养模式并非个例。当地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办学导向,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目前,已经建成校企实训基地10个,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职业院校携手,共同培育行业优秀人才。
产教互促|“优化服务,将职教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各项政策都差不多,你们禹城的优势在哪里?”去年,一家新能源制造企业与德州高新区洽谈投资合作时,企业代表的提问直截了当。
  “我们每年为企业精准输送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快速实现建成即投产。”德州高新区总经济师、经济科技发展部部长纪战军从容回应。
  话音刚落,企业代表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当场拍板决定落户建厂。这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折射出禹城将职教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深层逻辑:人才活水正成为招商引资的硬核底气。
  “人才优势是地方资源禀赋中最具活力的变量。”纪战军深有感触,“我们始终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构建政校企联动的生态闭环。”
  如今,这个“重要变量”已成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禹城,生物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当先进制造业邂逅优质职教资源,“产业+教育”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惊人的乘数效应。
  不久前,德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教联合体在禹城成立,以“共建、共育、共享、共赢”为遵循,锚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整合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等各方资源,全力构建“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产教融合生态,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联合体内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向纵深挺进。
  一直以来,禹城着力破解“校热企冷”“合而不深”等系列难题,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发展、人才成长等重点环节,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全力支持学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以更足的力度、更多的支持、更实的举措,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并肩前行、深度融合。如今,26家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深度合作企业落地生根,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我们把联合体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致力打造‘把车间搬进校园、把课堂设在生产线’的育人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互嵌。”纪战军表示,将继续优化政策、做好服务,把职教资源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
记者手记
  产教融合,一头连着校园里的理论学习,一头系着产业中的创新实践,是激活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关键“钥匙”。禹城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政府积极作为、搭建平台、完善机制,能够实现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过去,产教融合“校热企冷”的现象在不少地方普遍存在。学校渴望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却因缺乏有效渠道而无从下手;企业求贤若渴,迫切需要契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型人才。面对这一难题,禹城聚焦痛点、精准发力,全力构建校企交流互动平台,持续完善互促共进机制,成功推动校企合作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场景,让产教融合真正落地生根。
  如今,在禹城,课堂与车间的距离不断拉近,“零距离”对接成为常态。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登上讲台,将产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学校教师深入工厂了解产业实际需求,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这些务实举措,有效化解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后顾之忧,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合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了“企业得人才、学校得发展、学生得机会”的多赢局面。
  产教融合,关键在“融”,核心在“合”。禹城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机整合,打破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当产教融合的效能充分释放,职业教育必将成为激活产业升级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本版图片记者路龙帅王金刚摄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产教融合迸发新动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聚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