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酷暑追单中的片刻清凉
  

□本报记者李晓楠本报通讯员梁民唐志群  7月18日上午10点30分,禹城市区的气温已升至35℃,在禹王市场门口,记者见到了38岁的美团女骑手刘新波,此时的她已经完成了5单配送。
  刘新波从事外卖行业已经4年,是禹城市为数不多的女骑手之一。“刚开始家里人都反对,说女人跑外卖太辛苦。”她边等餐边跟记者说,手里不停地刷新着订单页面,“现在每个月能挣七八千,比在工厂打工强多了。”熟食店的老板把打包好的外卖递出来,并额外塞给她一瓶冰镇酸梅汤:“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路上喝。”这是附近商家对她的照顾——熟悉的老板们都知道,这个女骑手夏天特别能出汗。
  “一会儿是用餐高峰期,你带着这身装备跟我跑单,可得吃点苦了,我给你置办一下。”见记者带着相机和采访本,她从电动车储物箱里翻出冰袖和防晒口罩。全副武装后,我们一同赶往金球华地小区送餐。
  送完这单走出小区时,手机提示她有新的订单——附近写字楼的咖啡单。“这栋楼的电梯最难等,高峰期得提前十分钟排队。”她熟门熟路地拐进写字楼侧门的骑手专用通道,这里是街道和社区协调物业专门开辟的,过去骑手只能跟顾客一起挤主电梯,遇上满员常常耽误配送。
  在咖啡店等餐时,记者注意到柜台旁的架子上,整齐码着十几个贴了“骑手专用”的纸杯,旁边还有正在运行的冰块机。“现在好多商家设了骑手驿站,这多亏了政府对我们外卖行业的支持。”刘新波感慨道。
  去年以来,我市在14个社区开展“骑手友好社区”建设,聚焦网约配送员“进门难、找路难、休憩难”等问题,广泛开展暖“新”行动,将外卖骑手信息录入小区门禁系统,并为外卖骑手提供歇脚、纳凉、充气、饮水等服务。同时,引导网约配送员融入基层治理,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
  短暂的休整后,午间高峰如期而至。刘新波的手机像不停歇的蜂鸣器,订单提示音接连不断:麻辣烫、凉面、冰镇啤酒……她骑着电动车在车流中穿梭,汗水顺着安全帽系带往下淌。这时,记者也体会到她口中的“吃点苦”,高温下T恤已经湿透,冰袖被汗水浸得贴在胳膊上,像层黏腻的保鲜膜。
  下午1点30分,刘新波结束了中午的送餐工作,看着系统后台的信息显示,2小时的紧锣密鼓,她完成了15单配送,骑行43公里。看着自己的“战绩”,她满心欢喜地退出了系统。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酷暑追单中的片刻清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聚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