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琴痴”张立坚守非遗技艺二十七载——
精雕细琢 只为一把好琴
□文/图本报记者李榕路龙帅本报通讯员李冬冬梁民

教放暑假的外孙拉琴


检查琴担的直圆度


一遍遍调音,确保音准无误


琴担调直


将制作好的京胡根据品质分类


琴桶抛光


对比打磨前后的琴轴


蒙皮是京胡制作过程重要一步


烤制琴桶


  一根轻盈的竹竿,经过烤制、淬炼、烘干、钻眼、蒙皮等多道工序反复打磨,在张立的手中变成了一把音色通透、古朴美观的京胡。
  7月7日,走进禹城市民族乐器坊,2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张立左手拿筒,右手握着锉刀,细细打磨着琴孔,时不时将琴担和琴筒插在一起比对,然后再打磨,反复数次。
  京胡,又称胡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今年64岁的张立,受父亲影响,自幼与传统乐器结缘,对京胡情有独钟。1973年,他拜师马吉玉、余丛伦学奏京胡,自此与京胡结下不解之缘。
  “我发现手工制作京胡的人越来越少,用机器批量生产的京胡音质、音色都不理想,便萌生了自学京胡制作工艺的想法。”1998年,37岁的张立开始钻研京胡制作技艺,一做就是27年。2021年,张立手工京胡制作工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张立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只有了解京胡文化、懂得欣赏京胡演奏,才能制作出优质的京胡。若只是依样画葫芦,难免多了匠气、失了灵气。”在张立看来,每个微小的工序都会影响京胡音质。传统京胡采用纯手工打造,从选材到成品需经历数十道精细工序,每一步皆考验匠人功力。另外,在制琴环节,对原材料的严苛筛选更是张立一直坚守的。
  胡琴之美,竹质为魂;制琴之难,亦在竹性。为此,张立在竹子的挑选上总是精挑细选、优中选优。这种对原材料近乎偏执的遴选,构成了其京胡制作工艺的重要基础,“如果竹子不好,做出的琴用不了几年就‘驼背’。我现在摸到竹节发硬、掂着坠手的竹子才肯开刃。”
  20多年的坚守,让张立制作的京胡声名远播,各地琴友、票友纷纷慕名定制。他也多次代表德州市参加山东省文博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先后被评为德州文化之星、齐鲁文化之星。
  传统技艺,贵在传承。除了每日坚持制琴,张立还带了20多个学生,教他们演奏和制作京胡。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到学校、社区,义务推广和传授京胡制作技艺。有人不理解:“做这行赚不了多少钱,图啥?”张立总是笑着回答:“我就想让更多人爱上京胡,让老祖宗留下的珍贵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精雕细琢 只为一把好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视觉】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