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齐河多元文化服务绘就城乡居民生活新景——
“书院矩阵”激活基层文化活力
本报记者邢仁宇本报通讯员王业婷孙华美

永嘉社区“巧手捏面人·文化润童心”活动


社区文化书院组织孩子开展研学活动


“文化先行官”在永祥社区开展非遗扎刻体验


“弘扬黑陶文化体验非遗技艺”文明实践活动


  文化课堂的朗诵声飘出窗,清河书院的非遗体验桌前围满了人,孟家大院里正讲着家风故事……在齐河,社区文化书院就像一颗颗撒在城乡的文化种子,借着“一社一品”的巧思,在城里的社区、乡下的村镇扎了根、发了芽。
  这些书院不搞“一刀切”——有的藏着水乡记忆,有的浸着非遗老手艺,有的守着家风故事,各有各的味道。书院敞开大门,连着家家户户的日常:老人来这儿读报下棋,年轻人聚在一起学新技能,孩子追着听老故事。去年以来,齐河聚焦文化与生活融合,引入多元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建”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在全县城乡社区建设一批服务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开放式文化书院,让“人人能学、处处有学、时时可学”,成了城乡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常态。
一社一品 书院承脉
  “这里文化底蕴厚,能看能学的东西多,在这儿过文化瘾,舒坦。”每逢周末,居民顾建宇总带着孩子往清河书院跑。这座书院里,红色故事、水乡记忆、非遗手艺、农耕老物件和齐河名人轶事“聚了堆”,群众抬脚进门,就能一站式体验多样文化。
  “如何以文化为纽带,依托社区文化书院平台凝聚人心、增进共识,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态?这看似‘关键小事’,实则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王建认为,文化书院要想有生命力,离不开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激活——这正是齐河开展社区文化书院工作的出发点。
  循着这一思路,齐河县下足功夫深挖本土“文化富矿”:从梳理自然禀赋到打捞历史遗存,依托打造的沿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及大清河新时代文明实践会客厅、民俗博物馆、晏婴祠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标,让散落的文化“家底”有了安身之所。文化书院的兴起,恰如一根精巧的丝线,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成璀璨的项链:向上衔接县域文脉,向下扎根社区肌理,织就“一社一品”的书院矩阵,构建“一中心多支点”的开放式服务体系,让原本分散的文化阵地拧成一股绳,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合力。
  7月5日这天,家住赵官镇锦川社区的彤彤小朋友拽着几个小伙伴,蹦蹦跳跳闯进了锦川书院的“孟家大院”。青砖铺地,灰瓦覆顶,文明实践志愿者张明磊讲着大院里代代相传的家风故事。彤彤听得眼睛发亮,末了直拍手:“这儿不光能学老一辈儿的学问,还有好多能上手玩的活动,我们天天盼着来呢。”
  赵官镇仔细研究了这座清代的“老宝贝”——那些藏在砖木里的岁月痕迹、刻在门楣上的家族故事。镇上没让老房子“睡大觉”,而是一点点吃透里头的历史,挖深藏着的文化,依托“孟家大院”,打造了“锦川书院”,设有“红色赵官”、民俗文化、孟氏家族等多个展厅,多角度、立体式展现历史文化。如今,老院子里的砖雕会“说话”,窗棂上的纹样能“讲故事”,成了乡亲们常来逛逛、聊聊家常、忆忆往事的地方,一股子乡愁和情谊在这儿慢慢聚了起来,成为传承文化记忆、凝聚乡亲情感的重要阵地。此外,书院围绕“家风”主题开展讲座、读书会、研学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时代光芒。
  还有的以红色文化为“魂”。前阵子,华店镇社区群众来到同暄书院,文明实践志愿者给大伙儿讲革命故事,一场红色教育听得人心里热乎乎的。“走过党史长廊,听着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事儿,才明白现在的好日子多不容易。”华店镇华中社区居民马玉珍语气里满是感慨。
  无论是清河书院、锦川书院还是同暄书院,它们就像齐河铺开的文化“小窗口”,一边连着城里的新想法,一边系着乡下的老传统,把城乡的文化家底都盘活。
  “我们就想往深里挖挖城乡文化的根,再掺点当下的新花样,让书院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意思,真正让这些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王建笑着说。
全龄家园 各得其乐
  在齐河各个社区文化书院里,不同年纪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晏城街道悦海社区的小学生张敬艺,只要做完作业就拽着同学往社区文化书院的彩虹手作工坊跑。志愿者赵哲带着他们剪窗花、烙木画、捏泥塑,小丫头眼睛亮闪闪的:“每样都好玩,像打开了好多神奇的小窗户。”对孩子来说,这儿就是个藏着非遗秘密的乐园。
  晏城街道永嘉社区的“青年夜校”一开课,年轻人准把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最近掐丝珐琅釉画传承人杨政玉来讲课,30双眼睛盯着釉料怎么调色,手里的镊子跟着老师的动作比画,提问声此起彼伏——对年轻人而言,这儿是能培养新爱好、认识同龄人的课堂。
  “乐龄课堂”的音乐一响,晏北街道阳光社区居民王秀云就拉着姐妹们往社区文化书院走。“不光能跟着老师扭秧歌,还能看书、看电影,累了就凑一桌下象棋。”王秀云笑着说,一天到晚在这儿待着,日子过得别提多舒坦。对老年人来说,这儿就是个能松快解闷、寻找乐子的地儿。
  不只是分着照顾老的小的,祝阿镇望岱书院把大伙儿的需求都拢到了一块儿:给老人们过饺子宴、办生日会的时候,年轻人就当起志愿者来帮忙干活;年轻人学非遗、练瑜伽、学直播带货,也常有老年人来凑个热闹;孩子们在这儿有人照顾,剪纸、读绘本,图书室里常能听见亲子阅读的笑声;就连行动不便的乡亲,也有社区文化书院的志愿者上门照料,顺道送文化、讲乐子。
  文化书院,文化是重点,书院是阵地。齐河县聚焦群众对于“全域”和“全民”文化需求,推出“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公共空间”等社区文化书院服务模式,聚焦生活文化化、文化生活化,通过利用现有空间创建、活用闲置空间改建、依托社会空间合建、借助社会资源共享等形式,在全县城乡打造文化讲座、非遗体验、交流互动、文化沙龙、艺术展览等嵌入型文化书院服务新空间,根据社区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特色文化服务菜单,将社区文化书院打造成居民走得进、坐得住的全年龄段精神文化家园。
  “文化书院啊,就是跟着老百姓的日子来,让大伙儿学得进、玩得好。”不少社区干部介绍,现成的屋子稍改改,闲下来的空间拾掇拾掇,街坊们凑一块儿搭个共建点,把文化讲座、非遗体验、沙龙展览这些事儿,办得就像家门口的便利店——抬头能见,抬脚就到。
  按着老的少的、各路人的喜好,社区文化书院早早列好了“服务菜单”:谁爱听故事,谁想学手艺,谁就想找个地儿歇脚唠嗑,都能在这儿对上号。说到底,就是想让社区文化书院成个老少都惦记、来了就不想走的地儿,让每个人都能在这儿寻着自己的乐子。
城乡牵手 共享成果
  作为齐河打造社区文化书院、推动城乡文化牵手的特色品牌,马集镇黄河第一驿站“汀塾”文化书院成了吸引本地群众与外地游客的“文化磁石”。
  这座书院位于德州市“两河牵手”连通廊道的起点,又是济南、德州、聊城交界之处。齐河深植黄河文化沃土,在此串起了城乡文化资源:黄河文化生态公园里,文化体验、党性教育、生态观光融于一体,城里来的游客和镇上的乡亲都爱往这儿钻;黄河文化广场上,黄河传承的厚重与家风家训的底蕴,让驻足者不分城乡都能品出滋味;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广场舞、扭秧歌、太极拳轮番登场,本地老人看得乐呵,外来游客也跟着打节拍;驿站会客厅里,“文旅+展厅+线上”的新法子,把黄河流域的农特产品讲给更多人听,城里订单和乡下收成在这儿牵上了线。就连黄河岸边的特色民宿聚集区,也凭着餐饮、康养、度假等功能,让城里客住得舒坦,乡亲们的日子也跟着红火。
  社区文化书院更以多元活动搭起城乡文化交流的桥。“黄河文化民俗节”“消夏文艺晚会”这些品牌活动,让本地群众过足瘾,也吸引着外地游客专程赶来;理论宣讲、公益电影等服务紧贴乡亲们的需求,而“黄河乡村音乐节”“户外运动嘉年华”则成了城乡居民共乐的舞台;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垂钓基地里,城里孩子和乡下娃一起撒欢,特色体育赛事更攒起了名气;广场上的广场舞、太极阵,书院里的儿童读书会、老人茶话会,既暖了本地群众的心,也让外来者读懂了齐河乡村的文化滋味——城乡手拉手的鲜活故事,正不断从社区文化书院里发生着。
  在齐河,“牵手”的故事不只发生在马集镇。6月28日晚,“文化先行官”云廷臻来到望岱社区文化书院,开展传统工艺——扎刻课程。“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安扣、蝈蝈笼等一些基础的艺术品,等熟练了,便可以将这门手艺教给更多的人。”居民钟丽丽说。
  像云廷臻这样的“文化先行官”,如今在齐河还有很多。近年来,齐河县通过专业社会力量来盘活用足文化设施,破解基层专业人才匮乏、场所闲置的问题。帮助各乡镇(街道)组建精品“三团三社”1900余个,服务群众超过70万人次,在全县培育近万名基层文艺骨干,多方位激发城乡文化新活力,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育文化”到“融文化”,形成“挖掘—传承—创新—惠民”的完整生态链,多维度为城乡文化书院筑牢根基,构筑全方位人才支撑体系。
  除了“文化先行官”,齐河县还探寻了许多优化文化服务供给的路径和方法:望岱社区与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建立合作,每逢佳节,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便会为大家带来精彩的京剧表演;永嘉社区则选择了“空间换资源”,通过免费提供上课场所,将专业的瑜伽课堂搬进了社区文化书院;永吉社区建成“VR体悟中心”,居民只要戴上VR头显设备,便能随时通过VR技术感受数字红色文化……
  在齐河,文化书院就像一口“百宝箱”,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满足了市民多样的文化需求,探索文化传承、传播的方式方法,让居民文化生活更精彩、文化认同感更牢固。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书院矩阵”激活基层文化活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齐河故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