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305期 >> 第A1版:要闻
齐河3年打造AI智能审批服务新生态
“手工台账”到“数智服务舱”的跃迁


  本报讯(记者钟伟通讯员陈璐聂舒展赵越)近日,在齐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专区,齐河县永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丁经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顺利办理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本来需要等一天,这次半小时就拿到了批复,审批效率太高了!”丁经理说。
  如此快速的审批,得益于齐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出的“AI智能审批系统”。项目申请单位通过山东省政务服务网提交申请后,借助“无感智能审批模式”,由智能审批系统自动抓取关键数据和信息,自动完成校对、核验等审批程序,并自动出具批复,大量重复性人工工作得以被替代。整个流程半小时内即可完成,办理时限压缩90%以上,极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在确保审批流程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我们以业务流程标准化、审批要点具象化为基础,依托智能审批系统,将许可条件明确、清晰的审批事项,由人工审查转变为系统智能分析。只要符合审批标准,系统便自动审批通过,无须人工干预,这不仅提高了审批精准度,还保证了审批标准的规范统一,确保审批结果公平公正。”县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聂舒展介绍。
  “当DeepSeek这样的AI浪潮席卷而来,我们不能做旁观者,而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要用技术手段打通办事的难点与堵点,构建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京杰介绍,他们深知,发展AI政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初,从搜集海量数据与案例入手,为AI筑牢数据根基。接着,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清洗与标注,使其清晰可被学习。然后,精简流程,剖析环节去繁就简,缩短办事时间。最终,逐步构建起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从数据到智能审批的转变,以技术的温度融化“办事难”的坚冰,让政务服务更智慧、更便民。
  经过3年多的探索,目前齐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智能审批主要有两种应用形式。一种是全链条智能化,比如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水土保持告知承诺制业务,以往从提报纸质材料到出具批复,人工操作需1天时间,如今借助“AI服务员”替代人工,5分钟即可完成。另一种是部分环节智能化,像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过去需手动输入申请表中项目工程建设单体的所有信息,以及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人员的相关信息,至少需要20分钟,现在“AI服务员”自动抓取所需数据,并准确填写到表单中,3分钟即可完成,极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智能AI审批服务运行过程中,该局开发了“远程踏勘”功能,工作人员通过与服务对象远程定位、视频连线,对企业现场条件进行确认,自动留存全程音像资料,实现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同时,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云上审批样板间”,将线下实景还原到线上,方便申请人全面掌握核查标准要求,使勘验一次性通过率提高至90%以上。
  事实上,在齐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所谓的“AI服务员”并非可见的机器人形象,而是隐匿于日常处理的各类审批数据流中,扮演着“小齐帮办”助手的角色。这些“AI服务员”借助AI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机械性、重复性、程式化任务,实现了从“手工台账”到“数智服务舱”的智慧跃迁,大幅提升了办事效能。
  如今,群众对这些政务“AI服务员”称赞有加。其中,“证照到期提醒服务”利用AI技术,对即将到期的证照进行精准筛选与识别,在证照到期前1个月、半个月,分两次以短信提醒的方式告知企业和群众及时办理换证、延续手续;“政策法规库”则汇集了涉及238项审批服务事项的843项法律法规,并实时更新政策文件,搭建起数字化的学法用法新平台;政务服务“码”上好办平台,将12类政务服务信息一“码”集成;“基层电子证明直通车”平台,实现6项由属地、村开具的证明网上申请、在线开具,推动“无证明”向“免证办”迭代升级。此外,还在全市首推“全流程廉洁审批智能查询评价系统”,申请人可随时查看申请事项的审核环节、审核状态和时间节点,办理流程完全置于企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下一步,我们将在AI应用探索中朝着两个方向发力。一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打造24小时在线的AI客服,解答民众关于政策法规、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的咨询,通过算法实现个性化服务推荐和精准政策推送,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推动AI从‘替代人力’向‘激活人力’转变,让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更好地服务人民,打造更高效、便捷、智能的政务服务体系。”刘京杰表示。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手工台账”到“数智服务舱”的跃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