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40911期 >> 第A4版:文化
诗词里的中秋情
□高低


  “中秋”二字,其深厚底蕴可追溯至汉代典籍《周礼》,而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则在初唐的月光中悄然萌芽,于宋代绽放至鼎盛,至明清时期,更被赋予了“团圆”这一温馨且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从远古的“迎寒祭月”仪式中蜕变而出,成为今日我们共襄盛举的中秋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的深深依恋与对月的无限遐想。
  秋风送爽,皓月当空,每逢这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时刻,无数文人骚客的心海便泛起层层涟漪。他们挥毫泼墨,以笔为舟,以墨为帆,将对家的深切思念、对月的浪漫情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融入诗词之中,让后世之人能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情与雅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水调歌头》以豪放之姿,引领我们步入那个中秋之夜的心灵之旅。他面对皓月,既探寻着宇宙的奥秘,又深思着人生的哲理,那份超脱世俗的向往与对亲人深深的依恋交织成篇,最终化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温暖了每一个漂泊异乡的心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以温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海天一色、月华如练的壮丽图景。诗人立于海边,望着那轮从海平线升起的明月,心中涌动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他相信,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能在同一片星空下共享这轮明月,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情感共鸣,为孤独的心灵带来了慰藉与安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则以清冷幽静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中秋之夜的静谧场景。月光如银,洒满庭院,连树上的乌鸦都已栖息,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那清冷的露珠悄悄润湿了桂花。这样的景致,不仅让人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哀愁与思念,更透露出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诗词里的中秋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