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齐河把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乡村振兴“硬支撑”——
最美黄河岸 文明新风劲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刘磊赵鑫玲

黄河岸畔聆听“黄河故事”


舞出新生活,展现新风貌


服务暖人心,润物细无声


非遗润童心,文化共传承


文化打卡点处处可见


  徐徐展开齐河县乡村振兴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画卷,方见挥毫泼墨处尽显幸福祥和: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惠民演出,一幅幅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一处处美丽宜居的村庄院落,一个个向善向好的新时代典型……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今年以来,齐河县以“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山东之问”为题,以“阵地建设全域化、资源整合集约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实践活动品牌化、管理运行信息化”的“齐河五化”工作模式为例,以“用好统筹思维、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实现1+1>2”的“齐河之解”为答,将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明乡风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等作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工程,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谱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使乡村振兴更具活力。
“家住黄河边”的新体验
  站在位于黄河岸边的“黄河渡”文化广场上东望,在浩浩荡荡黄河水的映衬下,黄河岸边“黄河奔腾文明潮涌”“对话黄河遇见文明”“黄河渡”等景观小品、故事牌如珠玉般镶嵌在绿树红花中。
  “文明延续着我们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实现将无形的文明‘有形化’,齐河以‘筑阵地、建队伍、树品牌、强产业’为路径,创新打造‘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载体,不断激活文明生命力、增强文化创造力、提升黄河故事影响力,叫响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齐河品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梅表示。
  11月2日,“黄河渡”文化广场上,伴随着黄河浪涛之声,一位戴着草帽的大爷在放声高歌,不远处大家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在广场“黄河奔腾文明潮涌”故事牌前讲解黄河故事……年轻人来得也不少,他们很多骑着自行车、坐着公交车,来此拍照“打卡”。“这个‘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得真好,没建之前‘黄河渡’广场这里就是一片黄泥堤岸,就是想来看黄河,也无处落脚,现在多美啊。”市民王致远表示。
  齐河“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主要由“黄河渡”“黄河谣”“黄河吟”“黄河颂”四大文化广场,以及黄河文化展厅、黄河大桥展览馆和沿线文明实践所(站)、文明驿站组成,实现了将无形的文明“有形化”。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我们从自身地域和文化特点出发,把准百姓脉搏,找准情感共鸣点,以本土化理念探索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县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康伟介绍,建设“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从用全局视野推动跨区域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出的整体性“大河景观”。齐河深入挖掘本土黄河生态资源和知名景点,因势造型,串联起60余公里黄河沿岸文明实践基地、景点等,将岸边“散落盆景”打造成“连片风景”。
  为了持续做好黄河文化挖掘提炼,齐河还以文化活动“凝心”,以理论宣讲“聚魂”,以志愿服务“提温”,让黄河文化立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在线下,围绕理论宣讲,齐河打造“‘黄河之声’开讲吧”,作为黄河岸畔的“传声筒”,深挖黄河号子、打夯小调等所蕴含的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黄河精神,以船为媒打造“黄河之声”理论话舫,通过沉浸式宣讲、文艺演出、志愿服务、人文行走等形式,持续释放“理响齐河E站到底”理论宣讲工作品牌效应。
  在线上,实现“云游黄河”。通过蒲公英播报、线上小程序的形式对“如此生活”、黄河趣事等理论、故事进行宣讲,构建指尖上的黄河文明宣讲微课堂,一键通发、网评员配送,引流黄河文化进朋友圈、入微信群,让网民深度感受“对话黄河遇见文明”黄河水岸文明实践带的文化内涵和暖心底色。
“一社一星系”的新风尚
  11月1日,在焦庙镇荷香别院社区“善育之家”,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正在和儿童一起做游戏。“有时田地里有农活,没时间看孩子,就送到‘善育之家’,萍萍教孩子唱歌跳舞,还帮忙给孩子辅导作业。”荷香别院社区居民李吉江说。
  荷香别院社区的张萍萍是一名幼儿教师,同时,她也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家中有两个孩子,她和丈夫冯云广将家的名字取名为“善育之家”,和婆婆李红霞为社区孩子免费补习功课,还教他们唱歌、跳舞等。张萍萍的邻居顾业生利用村医的身份和特长,将自己住宅改建成“颐养之家”,专门给老年人设置了看书角、拉呱室、健身小广场等,配齐图书、健身器材、棋牌桌,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经常聚集在他家拉呱、下象棋,享受颐养之乐。“顾业生还是我们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他就像一颗恒星,吸引着村里老人们,像行星一般聚集在一起,这些‘颐养之家’‘善育之家’组成了‘家庭星系’。他们用行动践行了邻里和睦、孝老爱亲的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荷香别院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像这样的“星系”,在齐河还有300多个。
  近年来,齐河县立足把文明实践的创新指数变成乡村振兴的幸福指数、创富指数,在每个社区创新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联合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星系”,发动群众中的先进模范人物、致富带头人、新乡贤、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采取“合并同类项”,根据民众年龄、身份、经营项目,建起“颐养之家”“善育之家”“和为贵”工作室等各具特色的“家庭星系”,围绕“五为”要求,服务同类家庭,以文明实践家庭星系为“点”,潜移默化中把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植根群众心田。
“文化先行官”的新气象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外,百姓舞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歌舞飞扬,欢声笑语不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内,舞蹈课、书画课、非遗技艺传承等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文化先行官”将自身所长耐心传授,前来听课的群众满心欢喜认真学习。
  华店镇楼王村的村民侯淑英一有空就骑上电动三轮车往5公里外的镇驻地跑。到底是什么有这么大吸引力呢?“是镇里的文化站,我们在那里不仅有专门的排练场地,还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唱歌跳舞。”侯淑英说,镇上文化站的魅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有人气,每天全镇有百余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这一切,都是镇上来了‘文化先行官’的功劳。”
  侯淑英口中的“文化先行官”,可不是什么“官儿”,而是齐河县打造的一种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创新服务模式。云廷臻作为华店镇“文化先行官”项目工作人员之一,主要负责安排课程、举办活动、召集队伍、联系老师等。“这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南方叫文化管家,咱们这叫‘文化先行官’。”云廷臻说,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是让文化站焕发生命力的诀窍。
  书画课、舞蹈课、民乐课、摄影课……自从“文化先行官”项目开展以来,镇文化站工作日有效开放时间达到8小时,文化站有了人气,每天的人流量能到200多人,拥有了很多忠诚的粉丝。在对文化站硬件进行设备提升的同时,到各个村里挖掘本土文化人才,也成为“文化先行官”的重要工作内容。现在通过“文化先行官”的组织、发掘、培训和带动,华店镇已完成“三团三社”,即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民俗社、书画社、摄影社的团队组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齐河县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围绕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全省率先实施“文化先行官”创新项目,引入社会力量,聘管专业人员,下沉社区,发挥文化服务、基层治理、助推产业的职能,深入挖掘放大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文化、文明、经济三元联动,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场馆活跃、群众受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齐河路径”。
  文化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从“引进来”到“送下来”,“文化先行官”项目着力解决了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齐河县打破了政府自建自管的传统模式,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活动策划与组织、场馆运营与管理、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打造等一揽子公共文化服务,真正从“政府管”到“项目管”、从“要我来”到“我上台”、从“分散状”到“聚合状”三个方面,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
“文明村村通”的幸福感
  一张白色幕布,一台放映机,几排小板凳……10月23日,在宣章屯镇明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晚上7点,电影准时放映,屏幕前座无虚席,村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电影。“不出村都可以看到喜欢的电影,太方便了,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开展。”村民贾式星说。
  一场场精彩的电影,不仅扮靓了农村的“夜风景”,更是探索出文明实践的“新路径”。
  齐河县聚焦群众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特色活动,把农村公益电影打造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舞台”。针对群众需求,齐河重点围绕红色电影、喜剧电影以及讲述邻里互助、家长里短的正能量影片进行放映。电影放映活动开始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电影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向村民宣传文明城市创建、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美德诚信等知识,并号召村(社区)志愿服务“能人”免费为村民提供家电维修、理发、测血压等志愿服务,将一件件小事、实事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齐河创新实施村村“有戏”“有礼”“有数”“有史”“有声”“有义”文明村村通工程,以样板带示范、以示范促达标,助力乡村文化全面振兴。“村村有戏”,齐河鼓励发展“庄户剧团”,并纳入“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鼓励创演“小戏小剧”,积极推动村晚“不止一晚”品牌培育,让剧目创演回归为民初心。“村村有礼”,齐河依托国有平台公司,实行企业、乡村、农户三方联建,通过品牌化包装、产业化运营,对60余种“黄河村礼”授权使用“黄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农户依托平台销售实现农副产品有效增值,另有平台销售利润的7%为村集体收入。“村村有数”,通过推行社区智慧平台管理,齐河数治化打造乡村治理一张网,比如针对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出现的车辆堵塞消防通道、非机动车上楼等问题,实现了“实时抓取,即时预警,限时办结,闭环销号”;针对“五为”群体,开展群众点单、系统派单、志愿接单。开设文明实践联合社直播室,“文化+电商”推动农副产品“触网”销售。“村村有史”,县委宣传部联合县党史研究中心,以村庄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等为内容,推进“一村一史”工程,收集村落故事,并在有条件的乡村梯次推进乡村记忆馆建设,以村史寄乡愁。“村村有声”,齐河现建成1处县级平台、15处镇街分平台、1684个村(社区)和公共场所的设备终端,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全覆盖。应急广播与日常宣传合二为一,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提供高效快捷的权威信息发布通道;平时就播播惠民政策,说说农技指南,放放文明故事,用服务强音陪伴百姓生活。“村村有义”,齐河用传统文化治村,用新风良俗育民,深入开展身边榜样典型选树,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美德诚信个人等群众性创建,全域推广美德超市、幸福食堂、新风胡同等美德信用应用场景。“看看我们齐河的大桃,个大颜色好,甜度又高,今年又是大丰收。”“这个蚂蚱叫东亚飞蝗,个大体肥含高蛋白,营养丰富”……十月的华店,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六畜兴旺。在丰收的喜悦中,一场场沉浸式直播也悄然开始,伴随着“乡村主播”们的卖力吆喝,华店镇的农产品以及产地在网络上被网民们知晓,龙庄村的果园、东吕村的西瓜、北张村的鱼塘、韩家村的高标准农田……通过“村村有礼”直播销售,华店镇各村农业特色资源被充分激活。全镇73个村,几乎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劲头,乡村文化振兴让广大农村群众增强对自己家乡发展的坚定信心和价值认同,大伙儿都说:“这些土特产就是我们致富的‘金果果’,有了它们,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最美黄河岸 文明新风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