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31025期 >> 第A4版:文化
万物经“霜”更有味
□席项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人们抓紧时间再贴贴“秋膘”,所谓“霜降不补,秋冬受苦。”虽说秋物显凋零,但正如唐代诗人伍乔所言:“古琴带月音声亮,山果经霜气味全。”自然万物另有一番滋味。
  农谚云:“霜打蔬菜分外甜。”这是因为霜锁水分,并促使蔬菜把淀粉转化为糖,故而吃来口感软糯、甘甜。先说家家都要冬储的大白菜,“浓霜大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大诗人白居易早在千年以前就给“霜白菜”打响了广告。十月萝卜赛人参,汉代《氾胜之书》中记载:“芸苔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萝卜被霜打过才更滋润多汁,否则涩口。秋天的野菜也要经霜,《邶风·谷风》中说:“荼,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此外,还有“霜过香橙味转加”中的橙子,“梨味得霜佳”中的秋梨等水果,也因饱霜而味绝。
  秋林霜百味,柿子一定是头筹。深秋,黄叶覆满山,唯有树树秋柿映天红,再挂些或深或浅的白霜,先不说吃,这景致比“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还亮眼。得了霜的秋柿,软塌塌甜糯糯,不仅好吃还能御寒,北方也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柿子除天降白霜增加美味外,还能通过晾晒自动出霜,也就是“柿霜”,它是如何得来的呢?清初农学家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写道:“柿饼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纳瓮中,自生柿霜。”结出柿霜后的柿子便成了“霜柿饼”。“柿熟时取之,以灰汁燥再三,令汁绝,著器中可食。”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柿饼的做法,这样糖分更加集中,口感愈发软糯,是难得的“天然点心”。
  说完北方的柿子,再说说南方的“糖霜”。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有首诗,《又答寄糖霜颂》:“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浩水精盐。”蔗霜便是我国最早的糖霜。据《中国通史》第三卷记载,糖霜在唐朝时期大为流行,是由四川遂宁邹和尚所创。甘蔗如何做出糖霜?南宋遂宁人王灼在《糖霜谱》中对糖霜制作有详细介绍,首先要“冶蔗”,即把甘蔗削皮剁碎后放进专用碾中;其次是“蒸泊”,意为蒸透甘蔗碎末;再次是“煎糖水”,做法类似现在的熬糖浆;最后是“结霜”,糖水入瓮后逐渐结块,到次年五月戽出糖水,取霜沥干即成。这里的糖霜和今天略有不同,轻白如霜者为糖霜,坚白如冰者为冰糖,是糖霜和冰糖的总和,既能做美食也能入药,有消痰止渴、除心烦热的功效。
  糖霜做成的点心,要属明清糕点“玉露霜”最为出名。它是一种由糖霜、天花粉和薄荷等材料做成的精致点心,做法见清初孔尚任《节序同风录》一书中:“粳米绿豆为粉,炒熟,和以糖霜、薄荷。染红绿五色,再蒸熟,脱印花样”,类似苏州老式糕点。“糖霜沁齿冷于冰,消渴清泉瀹细藤”,秋游带一盒玉露霜,既高雅又饱腹。
  从“霜打蔬菜”说到“柿霜”,再到“糖霜”“玉露霜”,秋天用“霜降”让略显颓败的万物重焕甘甜,让人们在自然中寻到舌尖上的美味,也让生活有了更多意义。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万物经“霜”更有味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