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31011期 >> 第A4版:文化
南北“露”不同
□席项

  寒生冷露,秋渐向冬。农谚云:“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过了寒露,深秋即近尾声,不同于白露的“身不露”,此时是“脚不露”,只有裹紧衣裳,才能扛得住接下来的冷露、寒气。
  “寒露”一词可追溯到西周,《周礼·天官冢宰·月令》中载:“秋分后十五日,露凝而寒始也。”每年农历近九月,冷露多而寒生,所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把寒露称为“九月节”。
  细论起来,“露”在南北方的表现形态并不相同,毕竟我国地大物博,常有同个月令中,出现类似北方飘雪、南方开花的异景。
  先说南方吧。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一节三候冷意递进,各有物象代表。季秋之月,大雁惧怕北地的早寒,结伴有序南飞,中间路途遥远,恰能啜饮几口南方尚暖的露珠果腹,这便是冷秋对“宾”的招待。二候的“雀入大海为蛤”在《国语》中有详解:“盖寒风严肃,(雀)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误以为是雀鸟变成的。三候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相比南方递进的“露寒”变化,北方的寒露形态就简单得多,就像这句农谚所述:“寒露见飘雪,深秋烤火盆。”尤其是西北地区,早已初雪飘飘、大地素白了。
  细数古代寒露时节的雪,也都记载北方之地,如《魏书》中“高祖太和四年九月甲子朔,京师大风,雨雪三尺”,才是九月(农历)第一天,京师就已雪落三尺了,可见寒露之“寒”。又如《宋史》中记“淳化三年九月,京兆府大雪害苗稼”,南方寒露还在收稻,北方商州(今陕西商洛)的雪却冻死了未及收的庄稼。
  寒露时节,南北习俗也有差异。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寒露后,天气开始转凉,湖里的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向阳的浅水区域温度较高,浮游生物比较丰富,鱼儿们喜聚这样的地方觅食,所以此时适合钓鱼,鱼儿易上钩、易钓获,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秋钓边。而在我国北方地区,有赏红叶、吃柿子、斗蛐蛐等习俗。据记载,斗蛐蛐始于唐朝天宝年间,蛐蛐就是蟋蟀,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有人爱南方寒露的渐变之美,也有人爱北方的秋雪之奇,无论“露”为哪般姿态,都是自然的最好馈赠。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南北“露”不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