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农民作家郑元友在村里建起“善一堂藏书楼”——
传承耕读文化 厚植振兴底蕴
□本报记者石少军

郑元友(中)在藏书楼读书


  《四大名著》《二十四史》《四书五经》《毛泽东诗词鉴赏》《资治通鉴》……2月20日,走进齐河县刘桥镇后郑村“善一堂藏书楼”,仿佛置身于图书馆。“楼主”是57岁当地农民作家郑元友,他从年轻时便热爱读书、写作,热衷于藏书,目前私人藏书近2万册。“谁来读书都欢迎,我这平时对乡亲们免费开放,大伙儿也愿意来我这里读书。”
  “村里的宅子都放书了,县里的房子也摆满了书,就连我工作的地方都堆满了书。”嗜书如命的郑元友说。与书结缘,还要从青少年时代说起。那是初中二年级的一天,郑元友的同学带回一本《三国演义》,趁着同学出去打篮球,他便翻阅起来,立马被里面的人物故事所吸引。这本书也打开了他的文学世界,更让他对书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此后,他开始大量购买文学书籍,开启了写作生涯,也开启了藏书之路。
  成家后,他和爱人在村里种地,但买书的热情只增不减。县城哪里有旧书摊他都知道,各个学校门口书店更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一次,郑元友到德州市走亲戚,顺道去了德州学院门口的书店,一口气买了3000多元的书。亲戚朋友、四邻八舍都知道,后郑村有个“郑书痴”,“这些年,把积蓄都用来买书了,少说也有20来万元了。”郑元友笑着说。
  但有件事没法让他笑出来。那次意外,让郑元友哭了一宿。有一年,家中意外失火,屋里的书籍被烧毁了上千册,幸亏他发现及时,拼命泼水,火势很快被扑灭,所幸其余书籍未被殃及。这件事后,他更加注意藏书的安全问题,书房从来不出现明火,手机充电都去外面,电瓶车从来不在屋里充电。他还特地给书房配备了10个灭火器:“这些书都是无价之宝啊。”
  开过辅导班、干过水饺店,但无论干什么,在郑元友心中,书还是最重要的。“我有一个近期计划和一个远期计划。”郑元友说,他近期想出版一本个人文集,远期想将所有藏书都归拢到一起,在县城创办一个更具规模的藏书楼,供市民免费阅读。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传承耕读文化 厚植振兴底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