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齐河推出联村、联镇、联产、联企“四联共建”整县提升模式——
党建共同体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图本报记者王岳琪本报通讯员范增智

俯瞰齐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


华店镇乡村智慧治理综合管理平台


齐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育种实验


刘桥镇果农喜获丰收


大田润佳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机成排


  过去,企业和各村之间、村和村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土地、人力等发展要素分割,农村发展存在村级产业“小而散”、传统产业“长不大”、新兴产业“落不下”等难题。针对上述情况,今年以来,齐河县探索建立党建共同体联村、联镇、联产、联企“四联共建”整县提升模式,利用党建共同体覆盖领域广泛、联系群众紧密等特点,组织各成员党组织围绕产业发展做好“引领、融入、服务”三篇文章,推动乡村跨区域联合、跨产业结合,下活融合发展、整县提升“一盘棋”,实现了集体、企业、群众多方共赢,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各类党建共同体145个。
破除壁垒 联村共建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6月9日,在一片掌声中,仁里集镇大田润佳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揭牌。
  联合社的成立,依托于大田区域党建共同体的建立。今年,仁里集镇在原来10个管区的基础上,成立了10个联村党建共同体。
  大田区域党建共同体党总支书记王传磊介绍,联合社由5个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成,实行产业一体化发展。联合社整合了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农机具等物资,目前拥有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设备50余台。联合社这些农机具除了自用,还为周边村民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提供服务,每年可实现盈利15万元以上。
  依托联合社,我县在农村工作方面打破的壁垒不止这些,除了实现农机具的共享共用,还实现了对资金的统筹使用。北潘、花赵、石桥3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去年分别获得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今年享受农业银行“鲁担惠民贷”政策,又各获得50万元资金贴息贷款。
  有着如此凝聚力的联村党建共同体,其实是在不改变行政区划、不增加管理层级、不违背各村(居)意愿的前提下,脱胎于农村管区,通过组织重构解决管区权小责重、管理师出无名、人员捉襟见肘的问题,目前112个联村党建共同体全部依规选举、实体运行。
  今年焦庙镇投资100余万元对9个党建共同体的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硬件升级改造。在人员配备上,他们采用新老结合的方式,给每个党建共同体配备4个工作人员和2名基层治理专岗人员。“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威望高,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精力充沛,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焦庙镇组织委员郑昊说。
  今年我县财政增加2648万元预算用于建强党建共同体,按照服务人口人均每年不低于10元的标准落实经费。共同体党组织书记全部选派精兵强将,副科级干部超过50%,并公开选聘274名共同体基层治理专岗人员扩充基层工作力量。
  华店镇则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造出“联村共治”新模式。通过搭建“乡村智慧治理”“就业和人才服务智慧管理”“清廉乡村”三大平台,将全镇各村党务信息、监控视频、就业信息、廉政建设情况等整合起来,实现村级管理、劳动力就业、阳光“三务”的“一网融合”。自平台建立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化解问题矛盾900余个,解决群众就业300余人。
抱团发展 联镇共建 全链条服务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4日,俯瞰齐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高耸的粮食储存塔上“红齐党建共同体”几个字格外醒目,不远处,主体建筑“大地之环”正在施工。
  去年4月,齐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认定。同年9月,齐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正式开工,服务中心项目建成后,将为产业园内各企业、合作社、农户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综合服务。
  齐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华店镇、刘桥镇、焦庙镇、祝阿镇4个镇、325个村。今年,我县借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机遇,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推动跨镇联合、依产融合,由齐源集团牵头,联合产业园区内4个镇325个村以及24家涉农企业、85家合作社组建农业产业园联合党委。
  “各村庄、乡镇资源互补、整合,实现抱团发展,是一条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子,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张春超认为。
  联合党委的成立,让分散的个体聚合成了发展的联合体,实现了发展统一规划、项目统一设计、资源统一利用。在政策资源上,整合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鲁担惠农贷”等15.3亿元,由国企统一运作,统筹实施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小麦玉米产业研究院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烘干、仓储设施各4处,储备规模15万吨、日烘干能力2600吨。在土地资源上,由联合社牵头、村级社实施,引导农民带地入社,推动土地连片成方,园区托管、半托管面积达8万亩,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达62%。在产业资源上,规划了3534亩的绿色食品产业园,引导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目前,园区内规上农业企业已达12家,年产值超20亿元。
  “‘联镇共建’的最终落脚点,是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张春超表示。在“联镇共建”模式下,农业服务企业通过开展“全程化”托管服务,为村民提供统一作物种植布局、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开展作业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四统一”综合配套服务,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联合党委牵头组织合作社与粮食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变“农户—企业”小订单为“产区—企业”大订单。今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的325个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
整合要素 联产共建 带活15条特色产业链
  “按市场价,每条鱼能净赚10块钱,像邱集村有50亩池塘,投放了75000尾鱼苗,这就是75万元的收入。”在马集镇渔乡农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内,理事长邱化勇说起今年的前景越说越高兴。
  马集镇渔乡养殖党建共同体是我县“联产共建”的成功案例。我县聚合主业相同、产业相近的村、企业、合作社等,由党组织引领,打造特色产业链,实现同类产业协同共进、集聚发展。
  今年马集镇摸排出适合养殖的废弃池塘及散养户池塘70多公顷,第一批先对9个村14公顷池塘进行升级改造,全部投放效益高、技术要求低的乌鳢。各村池塘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管理运营,村级合作社成立联合社,同步成立马集镇渔乡农业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总支,并与山东云昌渔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饲料、鱼苗、技术指导、销售渠道,形成“党建引领+联合社+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
  西郑村村民郑士元养了20多年的鱼,觉得从没像现在这么省心过。“以前都是自己买鱼苗联系买家,有时候养的鱼也不赖,但就是卖不上价。”今年联合社把他家的8亩池塘重新整修,也投放了乌鳢。“现在啥都不用操心,每天早晚喂喂鱼,隔三岔五检测下水质,就等着公司来收鱼卖个好价钱。”郑士元笑呵呵地说。
  马集镇党委副书记左玉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计划今年将摸排出的池塘全部改造完毕,按各村特点引进不同品种的水产品,实现村村有产业、家家能致富。目前镇里正在洽谈引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力求形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联产共建’可以解决产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发展能力有限的问题,将政策、人才、资金、资产、资源等要素整合在一起,实现抱团发展、联合振兴。”张春超介绍。
  目前,全县已布局打造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15条特色产业链。赵官镇乡村旅游党建共同体聚合10个村庄,成立公司市场化运营30套民宿;华店镇工业园区党建共同体引导157家企业就地用工,吸收6000名群众入园就业;祝阿镇文旅产业共同体依托20个重点文旅项目,引育乡村致富项目100余个。
盘活资源 联企共建 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9月9日,在海特尔(山东)果业集团有限公司会议室内,董事长董海再次与刘桥镇7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召开党建共同体“红齐圆桌议事会”,商讨草莓扩种工作。一番商议后,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同法准备再拿出20亩土地种植草莓,早先公司和战庄村联合对草莓进行实验性种植,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我们看好海特尔,愿意加强合作。”刘同法表示。
  海特尔(山东)果业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落户刘桥镇,主要从事速冻水果和果酱系列产品加工,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海特尔公司对果蔬需求较大,如果能在本地种植,既能减少企业的运输成本,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刘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恩涛表示,考虑到双方都受益的好处,刘桥镇党委政府积极牵线搭桥,联合公司与战庄、邢庄等7个村成立了刘桥镇海特尔果蔬种植党建共同体,形成企业、村党支部和农户“1+ 7+N”的共同发展模式,建立起企业与周边村庄在用工、果蔬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的联系合作,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赢。
  刘桥镇老李村村民朱辉在海特尔负责设备维修工作,一个月能拿到5000元的工资。“公司离家很近,开车十分钟就到了,农忙的时候还能顾得上家里的农活,在这工资也不低。”说起现在的工作,朱辉非常满意。
  “现在公司大部分职工都是当地村民,一方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一举两得。”王恩涛介绍。
  海特尔公司还在战庄、大刘、雷庄等8个村相继建立了蔬果初加工点,生产旺季可解决400余名不便外出打工的妇女、老人就业问题。
  目前,除了种植草莓,公司先后在其他村庄发展了黄桃、苹果、秋葵等果蔬种植,并提供育种、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公司与各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保证村民收益。
  “刘桥镇海特尔果蔬种植党建共同体是我们在联企共建方面的成功试点之一。”张春超表示,为做实做强联企共建模式,我县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目前122家企业结对联建132个村,通过开设“红齐圆桌议事会”,建立村企产业对接链条,落地实施产业项目26个,总投资达1300余万元。通过村企联合、企业联合,做优做强齐河特色品牌,目前“黄河味道·齐河”共整合40余个涉农商标、110多种优质农特产品,统一品牌包装、营销推广,去年以来,品牌系列产品销售额接近5亿元。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党建共同体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齐河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