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张立新以匠心为笔,精研麦秆画——
“点草成金”绘出新生活
□文/图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朱铭娟孙现志

松鹤延年


牧童拾趣


张立新和他的麦秆画


  在华店镇前营村一间农村平房改建成的工作室内,张立新将竹签粗细的麦秆剪开,平铺定型,抛光处理,再将薄如纸片的麦秆拼接起来,依照此前画好的图样裁剪、上色、装裱。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麦秆画出现了:展翅的飞鸟、鲜艳的梅花……形态逼真,不由让人眼前一亮。张立新将田间秸秆变废为宝,注入了艺术新生。
结缘 从心灵的寄托到找到努力的方向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张立新,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和麦秆画结下不解之缘。
  “是麦秆画让我走出了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张立新指着桌子上排列整齐的一件件麦秆画作品说。
  2000年的一天,去济南东郊拉砂石料的他,晚上回来的时候不小心从拖拉机上掉了下去……等他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已经永远失去了右腿。“我今年47岁了,发生意外的时候我才20多岁,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迷茫和害怕中度过的,不知道以后怎么办。”张立新回忆如是说。
  从医院出来后,每日赋闲在家的张立新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让自己有事情干才不会胡思乱想。”不自觉地,他的目光就落在了门外,看着人们收完麦子后把麦秆用来烧火,或者直接扔掉,觉得有点可惜,想起之前干过木匠的爷爷曾经用这些麦秆做过麦秆画,他突发奇想,“要不,我也来做麦秆画吧。”
  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兴冲冲地拄着双拐,到麦田里选麦秆,准备作画。家人看到他突然干劲十足地拿着很多麦秆回家,一开始很担心,问清楚他的用意后都非常支持。
  “最初我把制作麦秆画当作心灵寄托,但是慢慢地就彻底陷了进去。如今,它已经成为我努力的方向,而且越研究越有意思。”张立新说,一幅麦秆画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绘”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烦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于创作者的耐心、审美和毅力都是一种考验,让他能全身心沉浸在制作中甚至达到心无旁骛的程度。
  张立新就这样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生活新路。他还将院子里一间偏房收拾出来,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开启了麦秆画的创作之路。
坚持 四处求教十年磨一剑为“材美工巧”
  “这是用麦秆做的?太惟妙惟肖了。”这是很多人看到张立新作品的第一反应。金子般的自然光泽、深浅不一的明暗纹理,闪耀着恍如江南刺绣般的细腻质感……的确很难想象这些都是麦秆制作的。
  “制作麦秆画,我整整摸索了20多年,2019年之前做了不少成品,但都达不到理想中‘材美工巧’的标准。”
  虽然所知甚少,可是张立新有股子韧劲,一有空闲就“捣鼓”麦秆画。寒来暑往十余年,他终于琢磨出一套成熟的工艺流程。张立新介绍,他先从选择材料入手,反复试验,麦秆以白皮薄胎为佳。从每枝麦秆中取其中间两节半为材料,截裁去结,用熨斗熨平,再进行抛光,这时麦秆皮金光灿灿,大约30厘米长,不足1厘米宽。然后根据画幅大小,制好图纸底稿。接着将处理过的麦秆一条一条地粘在底稿上,作为画的底子,然后通过剪、刻、画等工序勾出画的轮廓。上色用电烙铁一笔一画地烫、熨、烤、烘,每一笔画都是一气呵成,并以烙铁走笔快慢表现线条粗细,体现画理色泽。
  “先要在纸上画上你想要的图案,这个需要绘画技巧;然后再将麦秆裁剪成相应的轮廓,这个需要剪纸技巧;用电烙铁将粘贴好的麦秆进行细加工,这个需要烙画技巧。”张立新拿出一幅已经制作完成的麦秆画说,“所幸的是,我从小就对绘画、书法感兴趣,为了做好麦秆画,我还专门去附近学校报了暑期绘画班重新学习,班里就我年纪最大,哈哈。”
  最难的是“烫”,烙铁温度的高低变化,在麦秆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变。一 开始,张立新掌握不好烙铁的温度,不是因为温度过高把画烫糊了,就是因为温度过低烫不出应有的纹理。在一次偶然刷抖音中,他刷到了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成峰制作麦秆画的视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加了对方好友表明自己想学制作麦秆画的意愿,没想到对方通过了加好友的请求。此后,张立新多了一位良师益友,在和刘成峰的不断交流中获益匪浅,也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他“烫”的难题:“要控制烙铁温度就得用稳压器。”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张立新说,这一下子就解决了作画的关键问题,从此他的麦秆画制作突破“瓶颈期”,越做越精致、越做越得心应手。
传承 最大的希望就是将麦秆画推广开来
  与麦秆画相伴多年,张立新对于工匠精神有独到见解。
  他认为作为一名技艺传承者,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努力将传统工艺做到极致。其次,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在创作题材、技法上大胆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始终秉着一颗学无止境的心,多向他人学习。“我觉得自己的画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张立新说,在深入研究麦秆画之后,他还联系了周边的麦秆画创作者们,常常跟他们一起交流经验。他发现,不同人创作的麦秆画在制作细节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跟自己的画作比起来,更加精妙的创作方式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
  “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张立新深谙这些理儿。
  “与其说是我传承了麦秆画,倒不如说是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了我。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发展新天地,潜心其中学习、研究,促使我不断成长、进步。看到自己的一幅幅作品去各个地方参展,被大家喜欢,就有种发自内心的高兴,觉得实现了个人价值。当然,麦秆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传承人出现断层等,但我对麦秆画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而且绝不是盲目的自信。一是近年来政府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经常为我们搭建各类展示平台,我的作品今年还被送到省、市相关机构进行展览;另一方面,很多麦秆画制作者都在不断摸索创新,积极赋予麦秆画新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张立新如是说。
  在创新方面,张立新已不局限于花卉、鸟兽等传统的创作题材,而是打算结合齐河、节日活动创造新素材。在传承方面,张立新也在积极寻找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思”制作的麦秆画传承者,“只要有人想学麦秆画,我就免费教学,就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认识、了解、喜欢麦秆画,把它能在齐河全面推广开来。”在张立新眼里,麦秸画是一个非常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好项目,因为它的原材料易得、男女老少都可以做,不但可以为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点草成金”绘出新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齐河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