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山东省五好家庭获得者沈仁强家庭——
弘扬孝文化 扶贫扶志暖人心

沈仁强和妻子照顾母亲。 记者黄晓龙摄


  

□本报记者 黄晓龙 本报通讯员 李烨
  近日,山东省妇联发布《关于表彰山东省五好家庭的决定》,共授予99户家庭全省五好家庭称号。我县沈仁强家庭榜上有名。
  沈仁强和他的家人爱国守法、敬业爱岗、互敬互爱,同时积极参与公益和文化事业。多年来,他不仅出资数万元资助困难学生,还连续24年开展公益讲学,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沈仁强先后获评齐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德州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其家庭先后获评齐河县“最美家庭”、德州市“最美家庭”。
践行孝老爱老好家风
  “妈,这几天都有雨,记得出门带着伞,走路慢一点,别滑倒。”7月17日,中午下班来到父母家的沈仁强顾不上放下手中的提包,便直奔卧室叮嘱道。
  对于儿子的“唠叨”,沈仁强的母亲潘云兰已经习惯:“儿子和儿媳再忙每天都会来我们这里一趟,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今年50岁的沈仁强现任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他的妻子高文青在县第三中学担任历史教师,儿子沈蜂舟在济南工作,平日里工作上的事就很忙碌,但对父母的照顾却从未打折。“我出生在农村,父母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重孝,这种传统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沈仁强说。
  沈仁强出生在晏城街道义和村,家庭的主要收入靠父母务农,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十分注重子女教育。“每当吃饭时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长辈们不动筷我们不能吃饭,父母总会把第一碗饭端给爷爷奶奶。”沈仁强回忆道。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沈仁强的心中扎下了孝老爱亲的种子,并付诸行动。
  随着父母的年龄渐长,压在沈仁强和妻子肩上的重担也越来越重,但他们从没有抱怨,总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尽好当儿女的责任。沈仁强的祖母瘫痪6年,期间,沈仁强和妻子每天端屎端尿,帮助父母为祖母养老送终。2009年,沈仁强的母亲腰椎滑脱,做腰部手术在床上躺了3个月;父亲2018年得脑梗两次住院,出院后一直坐轮椅,他们白天晚上轮流陪护。2008年,沈仁强岳父患上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每个月沈仁强与妻子都会驱车前往平原岳父家探望,儿子沈蜂舟也会利用周末时间前往,他们还利用假期陪老人到青岛等地旅游,因为老人行走不便,夫妻二人常常要背着80多公斤重的老人,上车下车。2019年暑假,沈仁强的岳母在齐鲁医院被诊断为肺癌,沈仁强和妻子高文青都是家中老大,在照顾老人、出钱出物各方面,做出榜样。
  除了孝敬父母,沈仁强和妻子还帮助婶婶照顾患有20多年糖尿病的叔叔。2017年,叔叔又因为脑梗住院45天,沈仁强在县医院连续陪护了40天。
助20名学生圆大学梦
  “沈老师是我最大的恩人,没有他,我的人生不会有今天。”张臣是晏北街道高官屯村人,也是沈仁强教过的学生之一,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创办了一家传媒公司。
  1993年沈仁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实验中学担任高中历史教师。他发现,班上的座位总会时不时空出几个,经过了解,得知很多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辍学,张臣就是其中之一。“父母主要是务农,平日光是解决温饱问题就愁坏了他们,更别提拿出钱来上学,当时感觉自己这辈子不会走出村子生活了。”张臣说。
  每次从辍学回家的学生家中回来,沈仁强的内心都无比沉重。妻子发现了他的异样,询问得知原因后,两口子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3万元积蓄拿出来无偿提供给因家庭原因上不起学的学生,帮助他们补交学费。
  3万元放在今天不算什么,可在当时却是沈仁强和妻子10年的积蓄,“那时候房价还不高,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也就5万元左右,我们最初本打算用这笔钱在县城买套楼房。”沈仁强说。由于经济原因,工作的最初4年沈仁强和妻子都是住在他父母家的一间小屋中,1996年他们的儿子出生,1997年学校让老师们自己集资建房,他们分了两间30多平方米的平房,算是有了自己的家。
  他们用这3万元先后资助了20多个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夫妻二人则继续生活在简陋的平房中直到2005年。直到现在,夫妻二人还经常联合社会力量,资助贫困群众和困难学生,28年工作期间从没间断。
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
  义和村距离县城约20里路,虽自身并无产业,但由于周边企业较多,近些年常年在企业打工人数超过300人,占全村一半。黎明出村、日暮回村,村民收入增加了,但乡邻之间沟通交流越来越少,村级活动组织难,村级组织活动难。
  “让老百姓生活得好,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村子的凝聚力。”沈仁强说。2013年,在沈仁强家牵线搭桥下,为老家义和村引进文化发展项目,请来了礼仪和文化培训专家高焕云老师,让她精心设计村庄文化,帮助村里发展乡村文明,把重塑“孝亲义和”新风、开设村级国学讲堂作为切入点,义和村从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村”“焕云孝道文化示范村”开始,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在此基础上,村里还办起周末国学大讲堂。从2013年起,沈仁强几乎每周都回村讲传统文化课,领着大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累计200多场。同时他还协助文化部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夯小调”,积极培养乡村文化讲师,发展文化团队。村里党员群众,通过国学讲堂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各方面不断成长,幸福指数提高,乡村文明水平提高,村风村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晚上文化广场锣鼓一响,全村老少都往这里赶。村里各项工作好安排了,邻里矛盾好解决了,俺们村比原来更‘义和’了。”77岁的村民沈双田说。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弘扬孝文化 扶贫扶志暖人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