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县依托特教中心,创新“1+N”教学模式,坚持送教上门——
教育融合惠及每个“特殊孩子”

学生们正在上绘画课。 记者 石少军 摄


模拟超市深受孩子们喜欢。 记者 石少军 摄


  

□本报记者 石少军 本报通讯员 崔志华 韩园
  1月23日,县特教中心联合县残联、县蓝天亮剑应急救援队,开展春节下乡入户送温暖活动,为60多个送教上门的孩子送去了新衣服和新鞋子。每到一户,家长们都热情地迎接,拉着老师的手,不断地说着感谢的话。当天,教师们还为孩子开展了语言训练。
  近年来,县教体局依托县特教中心,探索特色融合教育,创新“1+N”教学模式,坚持“康教结合”“送教上门”,保障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融合教育变关门办学为开门办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使这些特殊孩子从一种“被隔离”的教育环境中解放出来,提升孩子们自信心,有利于日后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融合发展助特殊儿童顺利回归社会
  1月13日,县特教中心联合县残联、山东师范大学东海实验学校,共同举办“支部共建普特融合”主题党建活动,县特教中心与东海实验学校的孩子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表演结束后,孩子们一起玩投沙包、袋鼠跳等游戏,大家互相助威、互相关爱。融合活动的开展既让正常孩子感受到残疾孩子的那份自强,又让残疾孩子提升了面对困难的自信。此次活动,正是我县全力推行普特融合教育的一次充分展现。
  县特教中心党支部书记、校长靳贤权说,对于残障孩子,如果特殊教育学校采取隔离封闭式管理,则不利于实现“让特殊儿童少年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教育目标,并给一部分特殊儿童少年今后回归社会造成困难。
  当下,国际社会倡导融合教育,县特教中心率先而行,走在全市前列。2018年,中心开始探索融合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障儿童少年,学校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采取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联谊的形式,促进普特融合的发展。2018年5月,县特教中心与第四实验小学、清华园学校成为了“手拉手、心连心”联谊学校;2019年10月,与济南大学签约合作办学,成为济南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
  如果说普特融合活动能够增加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了解,那随班就读会让彼此间联系更加紧密。靳贤权称,随班就读更有助于残疾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和正常孩子交往的自信。他们虽然与正常孩子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他们的进步、成长仍是那么顽强、精彩、毫不逊色,也使正常孩子认识并学习到这个群体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的精神,从而愿意接纳他们,更愿意发自内心地去帮助他们。
  靳贤权介绍,县特教中心的残疾孩子们初中毕业后能考入大、中专院校,学习一技之长后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初中毕业生大、中专升学率连续三年在90%以上,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去年9月,学校党支部被县教工委、县教体局评为优秀党组织。
特色课堂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来同学们,听我的口令节拍,拍手鼓时一定要注意节奏,1、2、3 开始……”1月6日,县特教中心唱游教室内,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上奥尔夫器乐表演课。这样的特色课程,该中心开设了10多种。
  县特教中心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1+N”走班选课课程体系。“1”为基础文化课程,“N”为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开设的职业、特色课程,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水平走班选课,培养孩子们的生活生存技能。学校相继开设绘画、足球、美工、五谷画、剪纸、面塑、奥尔夫器乐、厨艺、律动、体育、康复、认知等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
  五年级学生小静的剪纸作品《他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大家的英雄》,去年荣获全市致敬最美逆行者主题创作活动一等奖,现在,小静特别自信,每天都面露笑容,而刚来到学校时,她还比较少言寡语,颇为内向、自卑,经过一年来的“1+N”课堂融合教育,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特长,不但剪纸技术突飞猛进,律动舞蹈等多方面都表现优异,在2019年全县第一届残疾人春晚上,她表演的舞蹈《中国龙》赢得观众们雷鸣般的掌声支持。八年级学生小明患有肢体残疾,之前不敢上台表演,老师发现他有舞蹈和表演特长后对他进行专门训练,2019年5月,在县迎宾广场组织的全国助残日活动中,他表演的情景剧《最好的未来》,感动了活动现场的所有人。
  除了学生们出类拔萃,教师们也积极进取。语文教师颜文倩去年获评县优秀班主任。她没有绘画基础,学校组织面塑培训时,她对面塑制作产生兴趣,常常在家自学,面塑制作水平日渐提高。“1+N”课堂推出后,她便主动提出开设面塑课,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在面塑课教室的展示柜上,摆放着上百件师生的作品,有仿制的各种食品、物品,也有动物、花朵和京剧脸谱,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靳贤权介绍,学校以“携手相伴、融合发展”为办学理念,以打造“省级特教一流学校”为目标,通过改革办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构建“学习文化知识与学习生活生存技能并行”的“1+N”课程体系,力争三到五年把学校打造成省级平安校园、人文校园、文化校园、文明校园,建成省级一流特教学校。
  中心投入近4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银行、超市、家政、医院、交通、餐厅等多个生活情景教室,配置了感觉统合、语言个训、认知互动、心理干预、美工、律动、康复等资源教室。
  县教体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程向东称,作为全市的“智力与孤独症”定点康复机构,探索康教结合,助力学生们全方位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逐步实现学前、小学、初中、职教15年免费教育,使他们最终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人,在心理、行为上都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送教上门实现“一人一案”个性化教育
  “小燕真棒,今天又进步了,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1月22日,教师梁倩倩来到华店镇东吕村小燕家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小燕患有重度残疾,无法正常入校学习,2018年开始,特教中心选拔优秀教师组成送教团队,下乡入户送教。作为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梁倩倩每周都去小燕家送教,开展言语课和生活自理能力提升课,3年来,为小燕送教上门100余次。“小燕以前特别怕外人,现在见到我就给我一个大拥抱,整个人变得更加阳光自信了。”梁倩倩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扶贫路上,残疾贫困孩子更是脱贫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县充分发挥教育扶贫职能,精准掌握重度残疾儿童教育需求,“在送教上门的工作中,其实最大的困难还是源自于家长,因为有些家长对老师送教上门持有不理解的排斥态度,所以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期,我们需要做更多细致的政策宣传和沟通工作。”梁倩倩深有感触地说。
  扶贫先扶智。推动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我们中心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送一些技能和方法,让他们平等地享有学习的权利,树立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靳贤权说。
  我县结合实际,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全面了解送教上门孩子的智力水平、致残原因、病史、治疗情况等,科学评估现有发展水平,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及建议,共同研究制定年、月、周三级教育计划、目标及策略,实现“一人一案”个性化教育。
  程向东说,为给“送教工作”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我县明确工作要求,落实资金保障,每名学生每年8000元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为送教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与此同时,我县组建送教团队,定期召开全县送教上门工作培训会,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与随班就读学校的资源教师实行“手拉手”全方位结对指导,搭建互动平台。目前,全县共有40多名教师承担了送教任务,开展送教上门服务6000余人次。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教育融合惠及每个“特殊孩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