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宋可军创办宣章屯镇可军养殖合作社,年产值达7000余万元——
智能化养鸡带富65名社员
□本报记者石少军本报通讯员崔鹏媛

养殖合作社智能化鸡棚。 记者石少军摄


  “昨晚卖了8万只鸡,装车装到大半夜,今天晚上还有一批鸡要卖,市场越来越活跃了。”11月4日下午,宣章屯镇可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宋可军介绍。
  这家2012年成立的合作社目前拥有社员65人,存栏量达350万只,年产值7000多万元,社员年均增收15万元,去年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成立合作社兴建智能鸡棚
  “这个是国家级示范社牌匾,这个是省级示范社牌匾。 ”宋可军向记者展示合作社近年获得的荣誉时满脸自豪。
  “你们的养殖合作社为何能获评国家级? ”记者接着问。“我给你介绍完我们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你就知道答案了。 ”宋可军笑着说。
  合作社2012年成立,最初只有5名社员,筹措经费200万元,大力发展肉鸡养殖,2015年被确定为县级扶贫项目,镇上一次性投入扶贫资金30万元,97户贫困户可享受每户每年300元的分成。此外,宋可军在合作社基础上成立了美胜源家庭农场,常年雇佣村民60多人,每人每年能领到工资2万多元。当年,合作社获评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
  走进可军养殖合作社的家庭农场大院,一排排标准化的养鸡大棚映入眼帘。
  “我们建有17个大型养鸡棚,一个棚占地1200平方米、投资120万元,全部高标准化运行。 ”宋可军带记者参观“智能鸡棚”时说,“农场引进了三层笼养全自动设备,自动喂食、喂水、处理粪便,墙体有保温水帘,温度可以自动调节,小鸡们平时吃玉米谷物饲料,预防疾病吃双黄连口服液和黄芪等中药,生活很滋润,鸡肉全部经过检验检疫,吃着安全放心。 ”
  记者注意到,每个鸡棚的外墙面都有蜂窝状纸质水帘。宋可军说,这个水帘作用可不小,夏天时整个水帘向外喷水,热气进来后温度会降到20℃,冬天出热水,使室内保温。
  进入鸡棚,记者见到自动喂食机正在运行,3万只肉食鸡开始接续“进餐”。在鸡棚门口设有全自动电脑操控系统,可实时调节室内进风量大小、温度高低和灯光明暗度。目前,美胜源家庭农场肉食鸡存栏量达50万只,而每个棚只需要一名师傅管理,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
村民代养鸡苗确保稳赚不赔
  “我就坚持一个原则,不能让养殖户利益受损。 ”养鸡已22年的宋可军说。1998年,他开始尝试规模化养鸡,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买了200只幼苗,由于不懂技术和管理,一下死了70多只,那一栏他亏了400元。宋可军夜不能寐,反复思量,下一栏正赶上中秋节,他想再试试。
  第二栏进了300只鸡苗,他一下挣了600元钱。这大大提升了他的信心。第三栏他进了400只鸡苗,挣了1500元。就这样,宋可军走上了专业养鸡之路。
  他骑着自行车去禹城和齐河县城找专家请教学习,自己也买了不少书籍看。到2005年,他的养鸡场存栏量已达到50万只。除了自己养鸡外,他还会教给村民们养殖技术,自己搞起了运输,销售饲料、收购肉鸡、联系销路,他将整个产业链条全部打通。
  村民们对养鸡比较陌生,非典和禽流感的出现更让不少村民望而却步。2012年,他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只出售给村民们鸡苗,村民享受每只鸡3元钱的保本价,不管市场如何变,村民们的利益不受影响。村民负责在自家大棚里将小鸡养大出栏,他再回收后对外销售。大伙不敢投资,他便自己出钱扶持,帮着大家建养鸡棚。
  宋可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一户村民50天养2000只鸡算,一只鸡净赚5元,一次能挣1万元,一年能养五六栏鸡,能赚五六万元钱。“很多村民都养了几千只鸡,一年赚10来万元很轻松,比种地强太多了。 ”
  养殖业风险与机遇并存。去年年底,一只鸡苗市场价涨到了10元钱,他还是按3元钱卖给养殖户。“鸡苗都是保底价给我们,疫情期间我们不但没赔钱,反而还赚了不少钱呢! ”村民宋席田说。“50天养殖期,饲料4公斤要12元,人工费和药费都算上,一只鸡成本25元左右,疫情期间每公斤3.6元,3公斤左右的鸡才卖9元,一只鸡我就赔16元钱。养殖户一个棚按1.5万只鸡算,赔20多万元,今年我一共赔了150多万元,这还不算多,晏城街道和赵官镇个别养殖户赔700多万元。 ”反观养殖户,在疫情紧张的情况下,一只鸡能挣3元钱,一个棚大约能挣20万元。
种养结合鸡粪变废为宝
  在小黄村一处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正在采摘黄瓜和西红柿。“这些都是有机蔬菜,用的是鸡粪有机肥。”宋可军介绍,合作社每年产生大量鸡粪,全部丢掉太可惜,于是他想到了种养结合模式。
  合作社购买了高温好氧发酵设备,鸡粪经过处理变成有机化肥,直接用在蔬菜大棚里。目前,合作社建了11个蔬菜大棚,专门种植西红柿和黄瓜。“我们的有机西红柿和黄瓜比较畅销,口感特别好,深受县城与济南周边市民的欢迎。 ”宋可军说,种养结合模式提高了废物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利润也大幅提升,老百姓都挣到了钱。“俺们老两口一边种菜一边养鸡,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给儿子在县里买了楼、买了车,没有合作社,就没有俺们现在的新生活啊! ”村民宋兆勇说。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智能化养鸡带富65名社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齐河社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