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县大投入提升民生福祉
  今年计划投资1.29亿元,实施4项污水管网工程;筹资5.85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1所;计划投资13.55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4处;投入扶贫资金2000万元与上级财政资金捆绑使用,今年年底全县贫困户全部脱贫。
  本报讯(记者 宋宜广 通讯员 王晓婷 魏保和 董勇)近日,记者在城区大蒋沟污水管网施工现场看到,液压油顶正在按照设计坡度深度将 2米一节的污水管顶入接收井内。据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大蒋沟污水管网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 93%,剩余部分目前正在采用顶管施工,预计 6月底完工。“县里这次投资污水网工程改造,可以说城市功能将得到极大提升。 ”县住建局局长郑明说。
  我县今年计划投资 1 .29亿元,实施城西、城南、老城区、开发区等 4项污水管网工程,新建污水管道 25237米,检查交汇 722座,进一步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打通城市排水“经脉”。
  “我们告别了低矮的平房,即将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从心底感谢县里的好政策啊! ”县委党校片区搬迁户孔立民谈到棚户区改造时激动地说。
  记者从县住建局开发办获悉,今年我县计划投资 13 .55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 4处,改造完成后将有 2412户群众受益。这 4个项目分别为党校片区、滨河花园、马寨新村、车站小区。党校片区计划投资 1亿元,共拆迁 151户。滨河花园位于祝阿镇定慧寺以南,一期安置红庙、杨珍、李家岸等 7个村,总投资 5 .9亿元,共拆迁962户。马寨新村位于经济开发区黄河中学对过、晏子大街以南,总投资 3 .65亿元,共拆迁安置 717户。车站小区位于经济开发区汽车站以北、迎宾北路以西,总投资 3亿元,共拆迁安置 582户。
  教育局局长付永坡介绍:“大班额、师资短缺、资源不均等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这次县里将投资 5个多亿,有效解决这些棘手问题。 ”
  今年,我县将筹资 5 .85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21所,疏导城区学校压力。同时,还加大教师招聘和名师聘任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我县任教,并定期开展“齐河名师”评选,强化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互派教师对口交流,持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解决好“大班额”、师资短缺、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全县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市民置身大清河岸畔,会被金黄的沙滩、精致的亲水台、错综有致的走廊,形状各异的怪石、江南徽派特色的墙壁和园艺门庭所吸引,这就是我县投资 2 .5亿打造大清河生态水系景观工程。据了解,该工程预计 10月底全部竣工。
  我县把城南新区大清河生态治理与防洪排涝工程列为重点实施的民生工程,倾力打造碧水绕城景观和生态宜居环境。该工程一期规划改造 2 .7公里,投资 2 .5亿元,通过融通大清河与齐河历史,以大清河精神为内涵,将地域文化、黄河文化、名士文化等借助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再现自然山水神韵。该工程统筹景观、行洪、治污功能,突出民生、历史文化和生态要素,精心布设树、桥、品、园景观元素,打造集传承历史文化,体现风土人情,展示特色风貌于一体的文化型城市景观。
  现如今,济水北绕、长岭东环、渔舟唱晚等齐州八景正在加紧打造中。
  我县将贫困户脱贫作为民生福祉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提升,通过政策引导、措施推动,涌现出胡官屯浅水藕、赵官光伏发电、安头农机合作社等富有特色的精准扶贫亮点。
  胡官屯镇纸坊村无公害韭菜浅水藕栽培产业扶贫基地,作为涉及贫困户较多的项目之一,在当地成为扶贫的一个典范。该项目占地 560亩,涉及 401个贫困户。该基地共建 802个韭菜棚、22亩浅水藕,项目运营后年收入 82万元。除胡官屯镇外,其他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也正在紧张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目前,我县县、乡、村三级帮扶体系已经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面展开对接帮扶工作;镇、村、户三级脱贫增收项目已经实施;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展顺利,确保今年年底全县贫困户全部脱贫。
  据悉,今年,我县投入扶贫资金 2000万元与上级财政资金捆绑使用,用于推动农村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已下拨资金 1735万元,启动扶贫开发项目 57个,涉及种植、养殖、光伏、扶贫井、农机合作社等。全县 2648户贫困户给予每户 5000元扶贫资金,1084户近贫户给予每户 2500元扶贫资金,扶持其发展养殖、种植等产业,实现产业脱贫。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县大投入提升民生福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齐河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