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在齐河这座精致靓丽的小城,有这么一群人,一身橘红色制服是他们最显眼的标志。他们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夏战“三伏”,冬练“三九”,手拿一把大扫帚从街头扫到街尾,用辛勤汗水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甘为小城勤“梳妆”
作者:姜广富
  今年10月26日,是山东省第二十一届环卫工人节。县城管环卫处的全体干部职工在喜迎节日到来的同时,手上的工作没有丝毫放松,继续为小城做“梳妆打扮”。
  县城管局2001年建局之初,城区保洁总面积92万平方米,保洁工人85人,日清运垃圾20余吨。 14年后,县城管局环卫处已有职工389人,环卫车辆40部,承担着城区18条主干道309万平方米的道路清扫保洁、每天200余吨垃圾的收运处理任务;担负着1座垃圾处理厂、29座公共厕所、9座垃圾中转站管理维护任务;肩负着对城市30余条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环境卫生作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管理、考核任务以及垃圾处置费征收任务。
  领导重视——
  风劲扬帆正当时
  环卫事业发展要靠科学管理的队伍,更需要一定的机械装备、基础设施作保证。县委、县政府每年环卫节都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给环卫工人普涨工资、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查体,改善职工待遇,一线作业人员月工资由14年前的200元逐步提高到现在的950元。同时,陆续新增环卫专用车辆和设备,如多功能垃圾收集车、道路冲洗车、道路清洁车等,环卫保洁方式由单一依靠人工向“机械作业为主,人工作业为辅”转变,机械化作业率达到70%,起到了清洁、降尘、提升空气质量的效果。
  为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2011年 6月底,投资5000万元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营,彻底解决了露天垃圾污染问题。为解决“如厕难”问题,在2013年卫生城复审中,环卫处还对103座旱厕进行改造,并新建5座一级水冲式公厕。同时,加大公厕日常管理力度,全部安排专人管理,并在每座公厕增设便民设施。
  “环卫机械设备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全县经济建设的蒸蒸日上与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县环卫处主任顾立军说,“对14年来环卫工作发展的深刻体会是,我县环卫事业的发展是党和政府对环卫工人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环卫事业的结果。 ”
  延伸服务——
  市民生活更舒适
  “原来我们小区一直是把垃圾集中堆放在一个固定地点,到规定时间再统一运走,垃圾运走后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现在好了,每天早上垃圾清运车直接把各家属楼单元门口的垃圾往垃圾车里倒,避免了二次空气污染。”居住在造纸扩建家属院的周女士告诉记者。
  每天清晨,当大多数市民还在睡梦中时,环卫工人已来到街头,开始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城区果皮箱、垃圾桶配套到位,垃圾清运覆盖到街巷,道路冲洗降尘等等,都是环卫工作延伸服务的具体体现。
  据统计,2012年至今,为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快速推进和全面覆盖,县财政投资3000余万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作。目前,全县9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3—5个社区1辆收集车的标准,配备垃圾转运车50辆;按照15—20户1个垃圾桶的标准,配备240升垃圾桶12000余个;按照50户配备1名保洁员标准,配备保洁员2750人;全县配备专职管理人员175人。目前,我县所有乡镇(街道)、社区、村庄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
  内部管理——
  夯实基础促发展
县城管局环卫处以《环卫处制度汇编》为依据,对《环卫处督查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制定科学的考核评分办法,精细考核标准,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配套、便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内部管理体制和职能工作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并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当月工资、年终奖金挂钩,坚决兑现奖惩,有力地强化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
  同时,他们严格落实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会议等各项制度,实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坚持每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平时抽查更是不计其数,做到发现一起整改一起,并督促整改到位。严格落实车辆、设施的定期保养、自查登记制度,坚决不允许故障车出行。严格的管理,精细的规章制度,保障了安全。
  “环卫就是服务,我们工作累点苦点不要紧,环境好了大家都舒服。 ”环卫工人一句朴实的话语诠释了城市“美容师”的美好心灵。“干好环卫工作没有别的技巧,贵在认真,重在落实,难在长效。 ”这是顾立军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记者 姜广富 通讯员 孟莹莹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甘为小城勤“梳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齐河社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