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井冈山,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革命摇篮——井冈山



感受烽火岁月



  若问3月20日是一个什么日子,大多数人可能印象不深,这一天是“国际幸福日”。这个节日是在2012年6月28日召开的第66届联合国大会上制定宣布的,节日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这一天,不少微友发了“幸福”的微信:“幸福是什么?是妈妈做的早餐的香气,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的闲谈,是辛苦工作后取得一点成绩的欣喜……”
  幸福的日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幸福的时光,激情浪漫,温馨如水。如今,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幸福中度过的。然而,我们在享受幸福的同时,是否常想起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否常感念那些在血雨腥风中缔造幸福的人?是否常在幸福中接受革命战争的心灵洗礼?是否常思考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担负的历史使命?
  就在“国际幸福日”到来的前四天,我跟随县委组织的第一批党政领导干部(一行69人)赴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参加“齐河县党政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井冈山是我心中的“圣山”,是我早已向往的地方,我要到这里追寻幸福的源头,朝圣英雄的井冈。
(一)
  3月16日早8点,我们从济南西客站登上开往衡阳东的高铁,下午4点半又换乘学院的大巴车,直到晚8点多才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下了车,举目四望,青山环绕,满目苍翠,学院就像一个婴儿被大山母亲深情地环抱着。学院里大树参天,溪水潺潺,树下、溪旁映山红开得正艳。这里的空气异常清新、湿润,弥漫着山野特有的清香。暮色下的井冈正张开双臂迎接我们。
  3月17日上午举行了开班、授旗仪式,学院副院长柯华热情致辞。我了解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05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一个对中高级党政军企干部进行教育教学的国家级培训基地。立足井冈山这个红色摇篮,学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核心,以革命传统教育、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为基本教学内容,以现场体验式教学为主的办学模式,教学形式突出新颖、独特。
  这两项仪式结束后,我们参观了学院的陈列室,感受了一下学院的发展历程。之后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通过一件件实物、图片的展示,我看到了朱德当年挑粮的扁担,看到了先烈手书的入党誓词,看到了当年英雄的井冈山军民奋勇杀敌、宁死不屈的光辉形象。通过声光电的结合我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井冈山革命。在下午的专题教学中,刘付春教授声情并茂、全景式地给我们讲述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晚上的音像教学,我们观看了《理想信念高于天》、《党的纪律要牢记》、《苏区干部好作风》三部专题片。激情教学中,教员引领我们演唱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十送红军》、《映山红》等数十余首革命歌曲。
  3月18日是现场教学。上午,我们来到了大井朱毛旧址、小井红军医院、小井红军烈士墓,学习朱德同志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优秀品质,毛泽东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曾志同志忠于理想的崇高品质。特别是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悲痛的心情向烈士鞠躬、献花,聆听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1928年底,湘赣两省敌军集中6个旅18个团,兵分五路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当时红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只有两个团奉命留守。从1929年1月26日开始,敌军重兵对我根据地发动猛烈进攻,尽管红军势单力薄,但是凭险据守,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敌人在正面进攻不能得手的情况下,用200块银元买通了当地一个游民,在他的带领下,敌人绕过哨口突袭了小井。正在小井红军医院疗伤的130多名重伤员和部分医护人员来不及转移不幸落入敌手。面对凶残的敌人,战士们宁死不屈。最后这些手无寸铁的战士全部被杀害,其中包括一名14岁的孩子。躲在山上的百姓目睹了这一切,夜晚,他们悄悄下山,忍着悲愤掩埋了烈士的遗体。解放后当地政府在这里建起了这座红军墓。听着教员的激情解说,我们不少同志流下了伤痛的泪水。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为烈士敬献了花圈,进行了庄严宣誓,瞻仰了烈士的事迹。陵园里祭奉着4.8万多名革命先烈,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1.5万多人,一块汉白玉无字碑寄托了后人无尽的哀思。在茨坪革命旧址,我们现场学习了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思想及启示意义。“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提出并倡导的这一优良作风是他用脚板亲自实践出来的,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不愧是我们全党学习的楷模。
  3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黄洋界哨口,女博士赵艳婷激情满怀地给我们讲授了黄洋界保卫战。我们了解到,发生在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败了敌人四个团的围困。黄洋界保卫战是我军以少胜多,克敌制胜的典范,印证了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关键。在当时严酷的形势面前,宁冈县委连夜发出一道道十万火急的动员令,要求群众连夜布置“竹钉阵”,同时组织群众组成单架队、运输队等等。结果只用了一个晚上就将原有的哨口工事全部加固修筑,从通往山上的两条小道上都筑起了“竹钉阵”、战壕、障碍、滚木檑石等五道防线,为赢得保卫战的胜利,人民群众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率领主力红军从湘南回师途中听到这胜利的消息后,即兴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
  体验式教学,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是我们这次培训的重要一课。当年井冈山粮食有限,不足以供给千万余红军战士的伙食,于是朱德、毛泽东亲自带头下山挑粮,每天往返100多里山路,30多万斤粮食就这么背着挑着上了山,“朱德扁担”的故事流传至今。这天上午我们都身穿红军服,“穿越”到当年的战争岁月。挑粮小道位于黄洋界下,我们体验的只是当年小道的一小段。为考虑学员们的身体状况,只要求我们体验900米的山路。刚开始大家都信心满怀,随着山路的崎岖陡峭,行进越发艰难,渐渐地有人吃不消了,没到目的地便返了回去。好在我和我(我们)的领导“意志坚强”,不但走完了全程,还多走了400米。此时我们也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我在想,我们一身轻装,这么一小段路就走得如此艰辛,何况当年那些吃不饱肚子,还负重上山的红军战士?重走挑粮小道,我顿悟朱毛红军官兵平等的可贵。最高领导身先士卒,大概正是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的重要原因。
  袁文才、王佐、曾志、甘祖昌,这些英雄的名子我都不陌生。下午的访谈式教学中,袁文才的嫡孙袁建芳、王佐的曾孙王华生、曾志的曾孙蔡军,甘祖昌的女儿甘公荣深情回忆讲述起前辈们投身革命,不怕牺牲,深明大义,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革命品质。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让我肃然起敬。说实话,袁文才、王佐这两位出身绿林的好汉我是带着历史的问号来求证的,井冈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两位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被自己人错杀的大英雄。
  3月20日,我们又来到龙江书院和茅坪八角楼。龙江书院是井冈山朱毛会师的地方,当年在这里两个伟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从此谱写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新篇章。授课老师王国梁以“朱毛——团结的典范”为题,深刻讲述了朱毛在井冈山及革命战争年代坚强的合作和伟大的友谊。正是他们这种紧密的团结才产生出巨大的力量,从而使我们的军队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我对八角楼的印象是在小学《八角楼上的灯光》这篇课文中得到的,今日来到实地,不免感怀丛生。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四天的教学培训,“牺牲、感动、悲愤、坚强、崇高、伟大……”这些词汇不时包围着我,我的思想、灵魂在这里得到了净化、升华。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无数革命者年轻的生命长眠于此,魂系井冈。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卢德铭,秋收起义总指挥,牺牲时22岁;张子清,红十一师师长,牺牲时29岁;伍中豪,红十二军军长,牺牲时25岁;王展程,红五军参谋长,牺牲时27岁……他们只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普通代表,然而,他们的背后都镌刻着两个相同的大字——青春。面对雄伟的井冈山,我想,是什么力量把我们红军官兵的筋骨铸造得如此坚硬?是什么力量能让他们面对牺牲却如此从容?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淡泊名利,牢牢支撑着革命的意志?他们都那么年轻,他们也有亲情和爱情,可是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为了打倒一切反动势力,他们早早承担起革命的重任,又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印发的一篇题为《共产主义须知》的文献上明确写着:“共产主义者,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 ”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正是无数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才使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们都是为理想而来,为主义而争,为信仰而战,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如今8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战火硝烟早以散去,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幸福的生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如何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时曾说,无数革命先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是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我们就是要从井冈山精神中寻找答案。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始终作为确立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坐标,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善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牢固。此外,我们要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上永不停步。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我们才会有正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才能做到顾全大局,才能把整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才能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才能在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终生的课题。加强政治修养,能让我们提高政治敏锐性,抵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经得起考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让我们培养高尚的情操,做到自重、自警、自励;加强作风修养,能让我们慎权、慎独、慎微,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结合实际,立足本职,勤勉敬业是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根本路径。革命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只有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对党、对自己最好的回报,才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放眼齐河,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去年跨入了全国“双百强”,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绩,我们是该喘口气、歇歇脚,还是重整行装继续上路?答案肯定是后者。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挑战,我们没有歇脚的任何理由,和先进地区比,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县把今年作为“干部作风建设年”,当前正深入开展“进入百强县之后齐河怎么办大讨论”。只要我们学习井冈山精神,发扬“厚德重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拼搏争先”的齐河精神,拿出当年井冈山军民英勇顽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三)
  井冈山,确是一座伟大的山,神圣的山,我们前进路上的一切答案都能在这里找到。1962年朱德同志重上井冈山时,为井冈山欣然题词“天下第一山”,尽管她的海拔在全国众山岳中不是最高的,但她的精神高度却永不可攀,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精神之山!
  行走在井冈山整洁的道路上,我看到路两旁栽种得全是高大的水杉,这种树质地坚硬,树干挺拔,树型向利剑,威武雄壮,直刺云霄。它们就像当年红军不屈的脊梁,静静地伫立着,守卫着这里人民的安宁。在挑粮小道上,我走近了井冈山的毛竹,看看它和别处的竹子是不是有所两样。这里生长的竹子,果然像作家袁鹰《井冈翠竹》里描述的那样:“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井冈山的竹子曾和这里的红军一同战斗,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确是“革命的竹子”。听山上的老表说,竹笋有多大,竹子长大就有多粗。为此,我专门挖了一个笋,剥开来,根部有很多密密麻麻的小凸起,这都是即将扎下的根。笋的节也似压紧的弹簧,都紧密地挨着,大有一触即发的气势。我赞叹,井冈山的竹子原来在笋里就扎了根,就孕育出革命的气节了。学院的中心有一条溪水叫“濂溪”,流淌不舍昼夜。晚上在宿舍楼也能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这溪水声就像当年黄洋界上的枪炮声、呐喊声,似乎在时时告诫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革命的道路任重道远,幸福的生活要永远珍惜!
  哦,井冈山,你不仅是一座大山,更是一部大书。你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我要永远向你学习、致敬!
(作者系齐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河报社社长)□ 孙茂同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井冈山,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休闲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