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原街道大五里村,村里通过让老百姓们填写调查问卷征求意见
张华镇北白村的金银花种植园,村民在采摘金银花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平原县以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探索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有效的新路子。
“明星村”背后的“明星”书记 这两天,平原县张华镇北白村的金银花种植园,村民们正在忙碌着。据北白村村民周玉珍介绍,在这里采花一天可以采摘十多斤,为家里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采花、过称、按斤领钱。仅这一项,村民们每年增收就超万元,而带来这些变化的村党支部书刘玉国“上任”还不到三年。
刘玉国上任之初,就发现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年纪偏大、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把土地收回统一管理、统一种植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村里老人没有能力种地的问题,还能使用大型机械、节省资金。
在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后,刘玉国带领的党支部决定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1480亩土地全部入社,同时还多出了186亩地,实现了统一管理、集约经营。而集中起来的土地种什么又成了刘玉国头疼的难题。“我们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发现种植金银花投资小,可以一年种,多年生,而且市场前景很好,所以选择金银花的种植。”刘玉国告诉我们。
通过一年的精心管理,眼下,村里已经收获金银花干花2500斤。有了第一步的成功,刘玉国又外出学习种植秋霜梨116亩,套种北京菊和杭白菊24万株。今年村集体收入可以突破80万元。
短短两年多时间,北白村从镇上的 “中游村”一跃成为全县的“明星村”。前不久平原县召开的庆祝建党99周年暨农村党支部书记晋星颁证表彰大会上,包括刘玉国在内的58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获得“奖励星级”称号。
除此之外,平原县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还实行星级化动态管理,以星定酬、以星定奖、以星定惩,建立健全领、聚、用、选全链条的农村“关键人”培育体系,农村党支部书记冲锋在前,想办法、解难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王凤楼镇南任村过去由于土地分配不合理、宅基地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干群矛盾突出,成为当地综合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当时应该征收的黄水费、卫生费、飞防费以及挖沟工程款都没有征收,涉及金额达到53万元,这些陈年老账不解决,群众意见大,各项工作也不好开展。”王凤楼镇何寺片区党总支书记宋成栋说。
作为平原县农村综合治理行动试点乡镇,南任村成为“首当其冲”的突破口。村里多次召开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和“村两委”成员会议,研究制定综治方案,倾听群众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村民们应该交的钱也很快就交上了。
随后,村里又拆除了51处违章建筑,打通了3处老胡同。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一开始做这项工作,就是阳光操作,公开、公平、公正,让群众主动参与进来,我们征求大家伙的意见,意见的形成都是集体决策,老百姓都是信服的。”王凤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安守虎说。
头雁振翅,群雁高飞。平原县委以“实绩”论英雄,在用星级化管理农村党支部书记制度的基础上,把在基层敢于吃亏、善于吃苦,又带领群众致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村支部书记进行破格晋星、奖励晋星、评选“金星级”,让他们不但有政治荣誉,也有经济奖励。
平原县把星级化管理作为基层基础工程,确保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始终发挥着 “领头雁”作用,促进了全县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推动了农业农村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创多赢新局面 2017年以来,平原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按照“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集体增收、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开展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营,找到了新形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在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民俗文化广场,村民翘首以盼的麦季土地分红大会正在进行。村党支部书记王笃春现场给大家算了一笔明白账:“这一季收入一共是339768斤,按照前期合同约定,社员每亩保底加上分红一共是645.22元。”
算明白了收益帐,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领钱环节。村民曹桂栋长期在外务工,家里九亩多入了合作社,这次他分得了5465.04元。“入了合作社肯定比自己种地强不少,我们可以倒出时间来去打工,就能有两份收入了。”曹桂栋告诉我们。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体的收入也增加了。今年,村里投资10万元,在闲置坑塘上建起了民俗文化广场,给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平原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了“产业立社、科技兴社、规范治社、机制活社”的新路子,合作社发展呈现多元化,涌现蔬菜、畜牧、花卉等各类合作社,以及与之提供配套服务的加工、销售、系列化服务合作社。王杲铺镇是鲁西北主要的瓜菜集散基地,有着26年黄瓜种植历史,面积超过一万亩,可原始的种植模式,产量和品质遇到了瓶颈期,很难再有大的提高。
去年,由王杲铺镇政府牵头,当地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注资成立了杲城合作联社,并成功牵手山东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接下来,省农科院将提供从育苗到栽培,再到管理、销售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按照科研团队的提供的标准和要求,实现种植方面的正规化、标准化,约定三年时间将当地黄瓜亩产提高到4.5万斤。“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我们也能把品牌建设打造起来,有了品牌,就可以实现优质优价,可以对接菜鸟驿站等一些终端销售渠道。”王杲铺镇主任科员杲城合作联社支部书记朱林冬给我们介绍说。
探索实施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推动工作由点到面,平原县找到了新形势下党支部增强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的有力抓手,拓展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有效渠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子越走越宽。截止目前,平原县已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95个,流转土地17.2万亩,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村民通过外出打工,人均年增收3.6万元,开创了“增收入”和“得人心”的多赢局面。
乡村版“问政”“晒”出新气象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重在让农民拥有更多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平原县以村为单位,积极探索“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制度,将“党务、财务、事务和资金、资产、资源”面向群众公开,打造乡村版“问政”,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眼下,平原县800多个村庄正陆续召开二季度的“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在德原街道大五里村,村党支部书记董丕江有些意外,这次报告会村民关注的焦点不在财务,而是影响他们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
有问题,不回避。村支书董丕江对于村民们反应的问题,表示会积极向上反映,及时地进行整改,一定达到让村民们满意。董丕江的诚恳表态赢得了村民阵阵掌声。然而,时间回到2017年,县里探索实行“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村支书们却普遍打起了“退堂鼓”,担心驾驭不了局面,到时弄得下不来台。
据董丕江介绍,当时村集体收入一万七千多块钱都不敢阳光透明,因为那时候票据不规范,老百姓问起来,没法给老百姓一个明确的交代。
支书们的顾虑,也是村民们关心的“焦点”。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就是村里的账目,只要经济上公开了,透明了,其它的问题都好解决。
针对村级财务运行不规范问题,平原县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等方式,为每个乡镇配备1至3名专业财务管理人员,指导和帮助村里规范各类账目,慢慢的村支书们的“心结”被打开,敢于接受群众监督问询的底气更足了。
“现在村里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二十二万左右,但是我们更敢公开了,把账目都给大家伙说明白,大家知道这个钱的来龙去脉,村民们对村两委的工作也能给予更大的支持。”董丕江说。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截止目前,平原县共举办阳光报告会6146场,群众当场提出质询问题13509条,村干部当场答复10817条,事后答复2156条,通过县乡协调解决536条。报告会开成了乡村版的“问政会”。数据显示,平原县农村信访从2016年的537件下降到2020年的109件,5年来下降了近8成,基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平原融媒记者 王帅 姚清乙 王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