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张华镇——
尖尖小芦笋 敲开致富门
作者:王寿敏柴娜郝敏

△附近的村民正在采摘芦笋


  本报讯(平原融媒记者 王寿敏 柴娜 郝敏)在平原县张华镇的芦笋种植基地,这里的乡亲们有的正在采摘芦笋,有的正在建设大棚,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一共从村里整合了600多亩土地,建了48个大棚,计划要建150个。”华海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玉海说。
  建设高标准现代化设施蔬菜大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张华镇的芦笋种植基地,注入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来解决这一难题。
  “从去年6月份有一块扶持资金落户到我们张华镇姚庄村,刚开始拿到这50万的时候,也挺迷茫,这个钱怎么让它创收,怎么让它产生效益?通过我们5个村商议,通过政府引导,跟华海公司对接,把这个钱,落到姚庄这个地上。”平原县张华镇姚庄村党支部书记姚汝山说,通过建棚,给姚庄带来了经济效益,每年3万块钱,集体也实现了增收。
  包括姚庄村的50万,张华镇利用5个村庄25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将姚庄村土地化零为整,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引进华海农业,种植芦笋300亩。高标准设施大棚的建设,解决了陆地芦笋低产和病虫害问题,提高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还解决了当地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一般在采摘期,我们需要100多人来采摘,每采摘一斤芦笋,给一块钱,一个人一天能拿到200块钱的工费。”华海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玉海说。
  产业集聚,让园区有发展、增收有速度。张华镇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园区建设等增收新思路,全镇已建、在建园区15处,今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另外,张华镇还建立“全域流转”规划体系,确定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域流转两个“百分之百”的目标。
  “2017年秋后,成立合作社,整合了200亩地,我们对接了良种公司育种,销售价格比普通小麦高了一毛钱。给农户一亩地1000块钱,剩下的钱归集体收入,一共28000来块钱。 2020年我们把土地全域流转了420亩地,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低产的土地,集体增收突破了10万。”平原县张华镇高粱陈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国说。
  通过资源集聚,张华镇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2家,入社面积达18000亩,让土地有规模、村集体增收有基础。
  “张华镇锚定‘清零倍增’这个目标,全面推广‘三集中’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度规模原则,探索全域流转、园区发展、扩能挖潜等多种增收方式,努力争当集体经济增收排头兵。2020年,我们张华镇将坚决完成集体经济增收任务,力争50%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平原县张华镇党委书记侯长鸿说。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尖尖小芦笋 敲开致富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平原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