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乡路


  我是一名70后,出生在鲁西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我幼小的记忆中,那里到处是土坯房、土坯墙,还有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就连老乡也都个个灰头土脸。虽然如此,乡间的小路却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小伙伴们最喜欢在乡间小路上嬉戏打闹,疯跑狂奔,小路上留下了我们童年欢乐的笑声。夏日的骄阳下,乡间小路上的尘土没脚深,脚伸进去,软绵绵,热乎乎,舒服极了。鞋也脱了,头顶的烈日也不管了,我们就赤脚蹚着尘土热浪追逐嬉闹起来。偶尔,有人调皮,弄得黄土飞扬,要是落在谁身上,谁准弯身捞一把尘土向对方撒去,一场尘土大战便这样开始了……最终当然以大家的筋疲力尽结束战斗,虽然大家疲惫不堪,浑身上下没个干净地儿,可脸上的笑容却挥之不去。踏着乡间的小路,我们追蝴蝶、捉蜻蜓、割猪草、摸鱼虾……小路上留下我们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虽然,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可大人们却总是抱怨乡间的道路坑洼不平,颠簸难行。虽然我们不在乎这些,但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乡间的小路却不再是我们快乐的天堂。记得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快到上学的时间了,可大雨似乎并没有停的意思,这可怎么办?我焦急地在屋里踱来踱去,妈妈见我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禁说:“今天就别去了,这样的天没人去的。”我焦急地说:“要是别人去了,我不去,岂不被老师说。”我在屋里找来找去,找了一个勉强可以挡雨的工具——化肥塑料袋的内胆,我捅了两下,扣在头上,冲进了雨帘。妈妈在后面喊了些什么,我也没听清。
  来到大街上,我才知道还有更大的困难在等着我。雨水像小河顺着大街由西向东流进村东头的大湾,我拣着边上没水的地方走,可一脚踩进泥里,想拔出来却没那么容易。我试了两次,才把脚从泥里拽出来。我又向前走了几步,每次抬脚都有些困难,有几次,脚出来了,鞋却陷在了泥里,我只能伸手把鞋从泥里拔出来,然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脚伸进满是泥污的鞋里,这样鼓捣半天,也没走出多远。我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什么时候才能到五六里以外的学校呢?于是,我改走有水的地方,行走的速度是快了些,可下面高低不平,一不小心就会崴脚,有几次险些摔倒,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路上,有时拣着路边杂草丛生的地方走以免陷脚,有时扶着路边的树木小心翼翼蹚过湿滑的地方。雨水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又湿又痒。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上学期间不要下雨,哪怕放假时下一个假期也行。
  等我上高中时,邻村办了一家饼干厂,为了能把产品及时运出去,厂里人把不知从哪儿运来的煤渣撒在路上,煤渣路一直从我们村头延伸到315(现在是323)省道上,我打心眼里赞成这种做法。再也不用为下雨天上学发愁了,尽管绕这条路要多走十来里的路程,我也乐意。还记得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我骑自行车到十几里外的平原二中上学,连日秋雨的浸润,泥土松软不堪,我尽可能选有车辙的地方走,好让车圈里少挤些泥。尽管这样,每走十几米,车轮与挡泥板之间还是挤满了泥,任我怎样使劲往前推,车子就是不动,像一头死犟驴把头歪向一边,气得我一连踹了好几脚,车子没动,脚倒是被碰得生疼,真想把它扔在路边,一走了之,可这也只是想想而已。发泄完了,只好想办法,我往四下里瞧了瞧,要是有个铁钩或铁棍之类的就好了,捅起泥来可就省劲多了。可来回看了好几圈,也没有应手的家伙。算了,我跑到路边的树木丛中,选了一根结实些的木条折断了,把车圈中挤的泥一点点捅下来,每当掉下一大块泥巴,我心里就涌起一阵快感。看看捅得差不多了,我就赶紧推车子往前跑一段路,不然,走不了几步又得卡住不动了。要是赶到有水洼的地方,我就把车子推到水里,既能赶路又能洗掉部分泥。一路上,棍子换了几根,停下多少次,发了多少次火,自己都数不清 了,只盼着,什么时候乡间小路也能像县城的柏油马路一样不用再担心阴天下雨。
  记不清什么时候了,好多村庄的墙上都有这样一句宣传语:“要想富,先修路”,我当时想,肯定领导们也认识到修路的重要性,看来我盼望的事不远了吧,我不禁暗自高兴。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4年,我县响应党中央“村村通”民心工程的号召,全县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那时,街头巷尾,从早到晚,人们聚到一块,议论的只有这一个话题。村民们个个心花怒放,尤其是那些有买卖,准备大干一场的人更是喜不自胜。我这个多年对乡间小路又爱又恨的人,也从心底涌起一丝欣慰,终于可以不必担心下雨天上班,外出学习了……
  在柏油路刚刚修好的那个早上,我兴奋得一大早吃罢早饭,骑车冲上了通往上班地点的柏油马路。崭新平坦的柏油路,清新甜润的空气,空无一人的道路,那份自由驰骋的畅快充斥着我的每一个毛孔。正当我得意忘形的时候,从路口另一侧冲出的一辆摩托车把我吓了个魂飞魄散,好在他右拐后与我同向而行,总算是有惊无险。这个小插曲并没有影响到我美好的心情。我继续享受着新修公路带给我的那份舒适与愉悦,只是不再像先前那样肆无忌惮!从那以后,我住校的次数少了。原来40多分钟的路程,现在20来分钟就可以解决了,回家的路不再漫长。下班后回家不再是颠簸的煎熬,而变成了惬意的漫游。虽然,我早已离开原来上班的地方,但那段美好的日子却依稀在眼前。
  我想比我更加感谢这项惠民工程的,应该是那些在党和政府带领下走上致富之路的乡亲们。人们不再担心辛辛苦苦收获的瓜果蔬菜烂在家里,一个个瓜果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尤其是到了春季,到田间地头望一望,那一个个大棚组成的景象蔚为壮观。一些养殖户的规模也由院子里 扩展到了田间,每次鸡鸭等出笼时,都有来自省内外的大车成批运走。由此还产生了专业抓捕队,抓捕队的工作范围方圆上百里。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落户乡村,不仅吸收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对我县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是日新月异:从步行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轿车,不仅方便而且快捷。这一切无不得益于乡村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如今,农村公路的养护、维修也有了保障,新修、扩建的公路越来越多,为乡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我记忆中的乡间小路,改变了父老乡亲的生活面貌。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相信家乡的人们一定会走出一条迈向幸福、奔向小康的富民之路。
  作者:王打卦镇中心小学 许艳芬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平原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