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平原融媒记者 于晶琪 平原融媒特约通讯员 宋锋)盛夏蝉鸣,艳阳高照。6月25日,在恩城镇扶贫产业园,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镇扶贫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对产业园区的扶贫大棚进行了实地丈量,核准统计,给园区的大棚投保,确保了扶贫项目安全,让种植农户吃下定心丸,也让全镇贫困户心里有了底。
位于恩城镇小洞村的扶贫产业园,是恩城镇扶贫事业的重大兜底工程。2016至2017年,恩城镇利用扶贫资金,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79个。建成后,采用租赁方式收取固定收益,作为扶贫效益资金,全部用于贫困户脱贫。
“对于贫困户来说,一次资金帮扶就是一次‘输血’,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如果不能培养他们的‘造血’功能,哪怕输入再多,一旦停止‘输血’,最终也只能是‘原地踏步’。我们的扶贫产业园就是用这一次次的‘输血’来培养‘造血’功能,让贫困户彻底走出贫困。”恩城镇副镇长李金霞说。
事实上,恩城镇扶贫干部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大多数贫困户都是因为老弱残病等原因失去了劳动能力。产业扶贫,找到强大的“造血”源头;精准扶贫,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的致富“命脉”。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原有良好的大棚种植基础,最终决定发展收益高、见效快的蔬菜大棚产业。
产业园建成第一年就成效显著,每个棚租金1.5万元,共计84万元,去除费用后,余下53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2000余元。
“去年九月底过秋的时候,俺村的包村干部来俺家通知,说分红的钱已经打到卡上了,让赶紧上信用社去查查,咱也不会就让孩子帮着给查了查,俺家五口人,得了一万多块钱呢!”恩城镇东于村贫困户高友明高兴地说。
今年已六十八岁的高友明,儿子七年前因为一场意外,成了植物人,原本该是过着含饴弄孙、颐享天年的生活,自己却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老人原本种了十亩地,一年有1万元的收入。然而,家里一个瘫痪在床的儿子,两个正在上学的孙子,上了年纪的老伴儿,这点仅有的种地收入入不敷出。
恩城镇和县民政根据他家困难情况,又给其申请了低保,每月260元,一年能有3000多元的补助金。2017年,又通过“入股”镇上的扶贫产业园,每年“分红”1万余元,一家人年收入达到两万三千多元,真正实现了脱贫。
在恩城镇,跟高友明贫困情况一样的省定贫困户共111户,260人。自扶贫产业园建成以来,园区总收益240余万元。除去各种费用,用于扶贫分红共计132余万元,仅产业园扶贫分红一项,贫困户每人平均每年就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
扶贫产业园的成功运营,让恩城镇看到了产业扶贫的“造血”能力,不断开辟新的产业路径,让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山东汉德酒业有限公司扶贫项目,总投资132.19万元,其中整合市级财政资金99万元,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19万元,委托山东汉德酒业有限公司经营,17年、18年共获得收益26万余元,给贫困户分红18万6千余元,用于扶持93户220人脱贫,其余做为村集体收入。
生态旅游扶贫项目,2017年恩城镇投资100万元建成。该项目是依托扶贫产业园建设的连栋温室及采摘园,主要经营花卉配送、无公害蔬菜和水果采摘、民俗文化、生态餐厅及垂钓中心,发展特色旅游。建成以来,该项目共收益15万余元,全部用于扶贫事业。这样既发展了该镇的特色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增加了扶贫收益,还带动社会民众共同关注、参与扶贫工作,深化扶贫工作内涵。
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把能利用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把能想到的扶贫方式都用上,恩城镇不遗余力。在恩城镇党员培训中心屋顶上,就整齐地排列着一块块光伏板,这些光伏板每天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转化最终进入国家电网,每年发电收益4万余元,所有经济收益也全部用来帮扶镇上的贫困户。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对于贫困户而言,仅仅发放扶贫金,得到暂时的经济好转并不难,难的就是怎么才能让他们常有收益、长久脱贫、不开“倒车”。从扶贫产业园到生态旅游,从投资企业入股经营再到光伏发电,恩城镇将搞好产业扶贫作为全镇扶贫事业的重要内生动力,让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为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产业扶贫,让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生态补偿、人才扶持、社会扶贫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全面推进扶贫工作,绝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让扶贫政策真正惠泽贫困群众。”恩城镇党委书记孙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