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万物峥嵘。恩城镇79个扶贫大棚座落有序,“扶贫产业园”五个红色大字镶嵌在黄色拱形门上,显得格外醒目。此时正是瓜果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棚区里的工人忙忙碌碌,采摘、装车、修建瓜秧,甜瓜、豆角长势喜人,一车车新鲜的辣椒、茄子运送出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位于恩城镇小洞村西的扶贫产业园,是我镇扶贫事业的重大兜底工程。产业园先后分两期建成,总投资1060万元,占地400亩,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79个。两年的时间,扶贫产业园不仅给每个贫困户带来2000元的分红,实现了贫困户的脱贫,而且为我镇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加速乡村振兴步伐。
精选路子 科学缜密分析
自2016年恩城镇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镇扎实开展摸底调查,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分析。根据贫困户多数已无劳动能力的特点,兜底帮扶是最有效的办法。而蔬菜大棚收益高、见效快,加上我镇有大棚种植的良好基础,发展大棚产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小洞村位于平武路北侧,105国道西侧,交通运输便利。又有蔬菜种植的基础,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带动能力。园区建成后,蔬菜可直接方便快捷供应周 边 平原、武城、夏津县城及京津等大城市。经对产业园区的现场勘察,园区的土地、水电路、人力、技术等条件都比较完善,满足大棚建设、运营条件。加上小洞村班子战斗力强,村民普遍支持园区建设,顺利流转140.26亩土地,并成立土地合作社,园区的建设就这样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有效管理 创造最大受益
园区建好了,如何运作?扶贫产业园采取租赁方式,将扶贫大棚对外发包收取固定收益,除去地租后,作为扶贫效益资金,用于贫困户脱贫。这样对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按入股分红的方式保证贫困户增收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保证入股分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到园区务工领取报酬,并免费传授种植技术,对有意愿的由镇扶贫办帮助协调金融贷款,帮助他们自主发展蔬菜大棚产业,达到稳定脱贫的目标。
“我在大棚里打工,每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能收入1200块钱,离家近还不太累,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正在扶贫大棚里忙着打理瓜苗的贫困户高友明谈道。
值得注意的是,园区成立之初,小洞村党支部书记马梦涛就一并成立蔬菜合作社,大棚发包时,马书记统筹整个园区调节种植结构,实现多样化种植,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农户抱团经营,形成规模才能抓住市场话语权,这样能给农户和贫困户带来最大的收益。 ”这是马书记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同时,依托种粮大户、寿光蔬菜种植公司,建立种苗、化肥采购、种植技术、蔬菜销售等一系列对接帮扶措施,协调县蔬菜局专家入园指导,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扶贫产业园实现科学有效种植,管理模式规范。
在一期建设基础上,整合我镇及王打卦、王杲铺、腰站四个乡镇扶贫资金288.5万元建设二期工程,承担4个乡镇、106个村、297户建档立卡户的扶贫任务,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恩城力量。2016年以来,扶贫产业园合计分红51万余元,共分红3次直接收益的贫困户达312人,有效助推了我镇乃至全县扶贫事业的发展。
创新模式 发展特色农业
5月28日下午,恩城镇扶贫产业园的甜瓜棚里,顾客络绎不绝。自特色采摘项目开始以来,每天都是这种繁忙景象。爱心大棚管理者郭强介绍说:“我们以成本价出售豆角、甜瓜等果蔬,顾客可以体验采摘乐趣,还给我们解决了销路问题。 ”一下午时间,全镇通过爱心义卖,共销售果蔬近1200斤,筹集善款近2000元。这是我镇扶贫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果蔬义卖,所得收益除去本金,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这样既发展了休闲农业,又掀起了全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热潮,让善举汇成大爱,深化扶贫工作内涵。
这种休闲农业的模式来自于外出参观学习的启发。为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将扶贫产业园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基础上,向带动群众致富方面迈进,恩城镇多次组织人员到烟台龙口、济南、寿光等地取经学习,促进新六产的融合发展。引进高端、特色农产品,探索特色采摘等项目,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进度,让旅游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扶贫产业园从过去的脱贫攻坚,到现如今休闲采摘乐园的角色转变,体现的是扶贫工作的显著成果,更是农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 “下一步,我镇将按照‘输血、造血、活血’的步骤,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打好组合拳,打造农业发展新亮点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实现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党委书记魏凯章表示。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