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前行的平原,处处凝聚着发展的正能量,加速释放改革发展的新活力,不断提升民生幸福的新指数。当梦想照进现实时,变化无处不在。本报从今天起开设 “行进平原 精彩故事”专栏,我们将深入基层,行走乡间,从工厂、学校、医院、社区、乡村……去挖掘素材、体验生活,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视角反映大变化,讲述平原好故事,传播平原好声音。
俗话说,小寒大寒,打春过年。小寒节气第一天,晨光普照大地,通向王杲铺镇王其村畜牧养殖产业园区的油漆路笔直整洁,绵延伸向远方,一排排挺拔的杨树如哨兵坚守在道路两旁,欢迎着过往的行人。
王杲铺镇现有畜牧养殖产业园区20个,吸纳农户300户,年均收益2000万元。平原县盛硕鹌鹑养殖示范区是全镇2014年新增的八处产业园区之一,也是全县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
刚进村口,只见四五位村民迎面走来,笔者忙向前问路。 “咱们去的是同一个地方,跟我们走就行了!”领头的村民自告奋勇带路。原来,他们是盛硕鹌鹑养殖示范区的工人,带路的村民叫田景亮,今年56岁,平日的工作是给鹌鹑喂料,清理卫生,一天70元的工资,月底结账。 “就是工夫活,也不累,大家都抢着干!”他竖起大拇指说,“田维强是个能人,建了鹌鹑场,不光自己富了,还带起了五六十号村民一同富,了不起!”
边走边说,约10分钟路程就来到了目的地。这处鹌鹑养殖示范区占地20亩,禽舍、包装间、储料库、生活区 “四区分设”,处处崭新清洁。
“他给市区的超市送货去了,很快就回来!”田维强的妻子鞠秋丽笑着打招呼。“昨晚八点超市打来电话,一早就要5000斤鹌鹑蛋,找了三名工人连夜加班装好箱,早上四点多走的。”她说。
“大家都叫他 ‘多一两’。”慕名从禹城市赶来的客商杨志广说。 “多一两”是禽蛋市场里的同行们给田维强的称号。田维强平日里装箱,三十斤一箱称足后,再放进五、六个鹌鹑蛋,只要是他的货,客商从来都不称,时间长了,大伙都知道他讲诚信,于是起了这个称号。
“请大家到禽舍里看看吧!”随着一声刹车响,田维强从四轮货车上跳下来,带有血丝的双眼仍透出些许精神。
南北走向的白色禽舍从外面看没什么特殊,来到室内却是另一番景象。上下六层铁笼分别设在东西两旁,180个铁笼整齐划一,鹌鹑叽叽喳喳,很是惹人喜爱。自动调温、自动给水、等离子电解消毒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
“一只鹌鹑一天吃半两料,每天产蛋一个,日均产蛋2000余斤!”田维强说。
“真是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名不虚传!”客商杨志广赞叹道, “咱们的合作定下了!”
收获一份订单,田维强又多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只有他自己知道,创业历程几经起落,成功来之不易。2009年春季,田维强开始从事鹌鹑养殖,现已有六年的时间。当初,本地没有养殖鹌鹑的成功范例,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批进了15000只鹌鹑,遭遇禽流感,一晚死掉八千多;第二批、第三批,二氧化碳中毒,“全军覆没”。幸亏镇村干部帮他联系上了畜牧局,畜牧局工作人员又帮他向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病理学专家刘思当教授求助。经过反复诊断,终于找出了病因,开出了药方。
“赔钱等于交了 ‘学费’,我们从头再来!”田维强没有气馁,反而越挫越勇。2013年同样又是一个春季,他投资4万元,进了第四批鹌鹑10000只,当年获利50000元。
2014年是田维强养殖事业大跨越前进的一年。镇上统一规划了养殖产业园区,工作人员帮他跑贷款,投资70余万元建设了鹌鹑养殖基地,从河南引进了12万只黄羽鹌鹑,并成功注册了 “盛硕”鹌鹑品牌,与德城区、禹城市、武城县等10多个地区的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纯收入50万元。
“今年借助党的惠民好政策,再扩大规模,组建鹌鹑养殖合作社,打响 ‘盛硕’鹌鹑品牌,帮助更多的乡亲从事鹌鹑养殖,让大家都走上富裕路!”2015年,田维强有了新目标。
离开养殖示范区时,太阳已高高升起,温暖的光辉照耀着整个村落,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董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