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保洁员在清扫街道。
“早晨出来溜达溜达,道上干干净净的,走着舒适,心里也舒畅,咱农村和城市没啥两样!”近日,笔者来到王杲铺镇杜庄,一说起村里环境的变化,79岁的村民杜希奎老汉是乐上眉梢。
今年以来,该镇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治“标”又重“本”,教育引导、制度治理“两条腿”齐步走,把环卫一体化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城乡环卫一体化“标本兼重”
——王杲铺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侧记
村里有了保洁员
早晨七点,杜庄村保洁员杜长发准时打开大门,身穿 “黄马甲”,脚蹬垃圾运输车去收集村民堆放在门口的垃圾,然后认真清扫主干道两旁、公共场地的卫生,一天的忙碌就这样开始了。杜庄村有70户村民,配备了2名保洁员,划片包干,各负其责。
“‘三大堆’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顽疾,集中清理治得了一时,管不了长期,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得有人管,有人干,为此,我们把建立保洁员队伍作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该镇党委书记王长文如是说。该镇指导各村按照 “平均每百户至少配备一名保洁人员”的标准,村村建立了环境卫生专职保洁员队伍,将社会责任心强、身体健康、政策水平较高的村民吸纳到队伍中,通过政策、技能培训后,已有120人带证上岗。对各村卫生清理情况,镇政府定期组织专人逐村实地查看,达标一个,销号一个。
“车、箱、池”一个也不少
近日,前梅村民梅会民终于把后窗打开了,久违的清风穿过街道迎面吹来。“原来,俺可不敢开窗户,春夏有蚊虫,秋冬吹尘土,时常还伴着难闻的气味。”一说起原来的环境,梅会民紧皱眉头。他家紧靠村后街道,位置偏僻,时常有人在这乱倒垃圾,影响了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实施环卫一体化后,村里修建了2个定点垃圾池,梅会民房后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路两旁一排排翠绿的冬青,萦绕在他心头多年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该镇把370余个垃圾箱,110辆垃圾车,全部发放到村,摆放到位,解决了垃圾往哪里放的问题。同时,采取资金补贴方式,鼓励各村修建了90多个高标准垃圾池,真正实现了 “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唱响”宣传环卫新风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说,说一说环境卫生‘七不准’,那可注意了!垃圾不乱倒、柴堆不乱放……”9月10日,洼董社区村民董秀奎手拿竹板,正在表演自己新创作的快板 《环境卫生靠大家》,这是他看到 《王杲铺镇社区 (村庄)环境卫生文明公约》后,有感而发写的。村民们边听边点头,还不住的喝彩。 “秀奎是俺们社区的义务宣传员,上级政策、新人新事,他都能编成快板,第一时间 ‘说’给大家!”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董学文称赞说, “这比我们苦口婆心地在大喇叭上讲,生动多了,大家伙更容易接受。”
该镇发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聘请了50余名文艺骨干作为环境治理义务宣传员,及时将上级的文件会议精神、政策规定,以及在维护村庄环境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用快板、二人转、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地进行宣传,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目前,已有37支文艺队伍长期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为村民们表演节目50余场次,使村民们在笑声中受到了教育,增强了环卫意识。 董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