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王杲铺镇:农村土地“转”出富民路
  俗话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王杲铺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靠产业带动,园区推动,政策扶持,顺势而为,做强做活土地流转大文章,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土地+工资,旱涝保丰收
  “我把五亩地出租给客商,建了个甜水湾生态园,一年收取租赁费六千多块钱;然后我又回到了园区里打工,一个人一月能挣三千多元,三口之家一年收入七、八万元!”近日,王杲铺镇甜南村35岁的村民王祥刚,一边掰着手指一边高兴地说, “同样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干活,收入却多出了十多倍,并且是旱涝保丰收!”
  该村有1100余亩土地,670口人,位于105国道,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引进建成了甜水湾生态园、露地菜基地、罗兰顿玻璃制品等招商项目,共流转500余亩,有300余名农民进园区、厂企当了工人,年增收近千万元。据了解,该镇像甜南这样的土地流转大村有20余个,涉及农户2000余户。
园区+专合组织+产业大户,种管销一条龙
  “今年新流转了三亩地,我建了个大拱棚,现在已进入了采摘期,估计能卖四五万元;那边的两个蔬菜大棚正在备物资,九月中旬栽苗。”8月25日,王杲铺镇崔坊村大拱棚蔬菜种植小区里,菜农李振东介绍, “多亏镇村规划建设了蔬菜产业园区,让俺顺利流转了土地,实现了 ‘双棚户’的梦想。”
  今年以来,该镇立足传统蔬菜生产大镇优势,确定了“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思路,以社区为单位,根据地理位置、生长需求,科学规划蔬菜产业园区,统一建设基础设施,疏通排水沟8000余米,整修园区内路面5000余米,架设输电线路10000余米,水、电、路 “三位一体”。积极引导农民采取土地流转方式,统一到园区内发展蔬菜产业。镇蔬菜协会在各园区分别设立了蔬菜协会分会,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形成了 “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运行模式。据了解,通过这种 “三合一”发展模式,该镇已建设蔬菜大棚园区30余处,种植面积2万余亩,棚均年收入10余万元。
种植+养殖, “转”出生态高效示范园
  “在塘里养泥鳅,泥鳅吞食莲藕敌害生物,松了土,肥了水,还除了害,生态高效,是一举三得啊!”韩庄莲藕生态园里碧绿藕叶随风摇摆,负责人李春庆高兴地说。2012年初,他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承包了50余亩地,种植了莲藕,投放了2万余尾泥鳅苗,亩均年产莲藕6000余斤,泥鳅1700多斤,纯收入40万余元。
  “农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是我镇推进农村发展的重点,而土地流转则是激活全盘工作的关键环节。”镇党委书记王长文如是说。自去年以来,该镇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成了减河湿地生态园、甜水湾生态园、东城园林、甜南千亩林等十大农业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带动农户3500余户。
(董克礼)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王杲铺镇:农村土地“转”出富民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