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华经常到群众家中走访,帮助排忧解难。
郭平华经常和其他村干部聚在一块,学习研究政策。
□记者王怀明 特约通讯员 杨毅
“只要在任一天,就得担起责任”。这是郭平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担任西任铺村支部书记30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一个村的事是“千根线”,郭平华作为“一根针”,他解开一个又一个“线疙瘩”,把千根线拧成一根绳,让村民富了,让村居美了,让村风正了。
发展“菜园子”,改造“蛤蟆湾”
一村田,一半是“上等田”,一半却是“蛤蟆湾”。从上任之初,郭平华就开始 “与地斗”,而且是“其乐无穷,其效显著”。好田多种菜,坏田变鱼塘,这是他总结出来的法子。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蔬菜大棚,是坊子乡农业结构调整优先方向。可政府号召了好几年,邻近村庄已是“热火朝天”,西任铺村村民却按兵不动,等待观望。“种惯了粮,改种菜,没那么容易吧”,“都种菜,谁要呀”村民心里都在犯嘀咕。
当时,西任铺村民觉得这事是没谱的事,积极性都不高。对种大棚菜,当时郭平华心里也拿不准。他便自掏腰包,一个人跑到外地参观,心里变亮堂啦:“咱要为全村人负责呀,需要眼见为实,参观后,俺更觉得种菜是个致富好法子,这事必须尽快干”。
于是,他挨家走访宣传种菜的好处,还当场拍板为种植大棚的农户解决相关的电、路等问题,他又从外地请来技术员,给菜农“传经送宝”。如今,全村户均2个蔬菜大棚,棚均年收入5万元,种菜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蔬菜大棚搞起来,郭平华又把眼光对准了村西那片盐碱低洼地。这片盐碱低洼地,一遇夏涝就成了 “蛤蟆湾”,地里的庄稼就打了水漂,村民的辛苦成了“白忙活”。一到雨天,村民心里发愁,只能“望水兴叹、看天吃饭”。
看到村民的“苦恼”,郭平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片“蛤蟆湾”改造成好粮田。通过看电视,他获得了一种改造方法:一半洼地清挖成鱼塘,清出的土就近高堆成田。于是,一场对盐碱地改造的战役打响了。如今,这片“蛤蟆湾”,成为西任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西任铺村民家家有致富项目,种菜、养鸡、跑运输,钱袋子鼓了起来,大伙纷纷想着购买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三轮车。“2008年,村委会组织,30户农民报名团购三轮,那年底,一支由30辆崭新三轮车,组成的庞大车队开进了俺村,别提多壮观啦。”提起这事,至今,郭平华兴奋不已。
打通“竹节沟”,感化“钉子户”
2008年,还有一件事让西任铺村民至今难忘——清挖潘虹沟。潘红沟是贯穿坊子乡潘庄、李庄、三任村(南仁、西仁、东仁)的一条河道,由于常年清淤,成为一段涝不排、旱不能浇的“竹节沟”。那一年春天,村民急于用水春灌,可潘红沟却引不进水,村民心急如焚。
看到眼里,郭平华急在心里:“这条沟过五村,只清挖西任这段不管用呀。”他主动当起了联络员,在乡政府协调下,与其他4个村村干部开了一场“联席会”,决定由5个村出资清挖潘红沟。他与本村干部商议,带头拿出6万元清淤费,其他村紧随其后,很快打通潘红沟。为村民解困,郭平华跑在前面;为乡里解难,郭平华更是冲在前面。2010年春天,合村并居的政策推至西任铺村,需先期搬迁一半农户。涉及的村民大都理解赞同,但仍有个别农户,郭平华磨破了嘴皮,你说你的,他们坚决不搬,成了“钉子户”。
对这些“钉子户”,乡里也没办法,可郭平华却没“摞挑子”,他仍面带笑容,一趟趟地挨家挨户地跑,有时一天好几趟。有的拆迁户为了躲着不见他,故意把门反锁,他就打起了“持久战”,蹲在那家大门口等,那户人家不得不给他打开门。
“他有时还自己掏钱,买了菜、拿着酒,到不同意搬迁农户家里‘蹭饭’,围着一张饭桌,面对面做工作,说得人家也过意不下去了”。坊子乡分管拆迁工作的负责人对郭平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是心服口服。
靠着这股韧劲,郭平华攻下了一个个“山头”,搬迁那天,全村100多户,2个多小时全部拆迁完毕。如今,这些搬迁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过去那些“钉子户”不时地拿瓶酒,到郭平华家蹭饭。“我那时怎么这么犯糊涂,分不清好坏,还害得你向俺家里一趟趟跑,有一次还把你关在大门外”。说到这里,主客双方都笑了。
不做“土豪户”,争当“文明村”
由于村子只拆子了一半,郭平华成了“两栖书记“,只能两边跑。这时,他发现一些问题:村民钱袋子鼓了,村民搬上了大蔡社区的新楼房,生活变好的西仁铺人中却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有些年青人玩劲大,不愿打工,大白天聚在一块打麻将,有的村民乱丢垃圾,还有个别村民对父母不孝顺……
“物质生活再好,精神生活和环境卫生上不去,这个村就只能算是个土豪村”,郭平华说,“我有责任改变这些不文明现象,把西仁铺建成物质、精神都富有的文明村”。随着四德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全乡推进,郭平华找到了切入点。
他主动跑到乡里了解活动流程,当晚,便组织村干部开会传达活动的相关方案、目标等,一块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进两项工作。第二天,他早早在村里进行广播,动员村民积极参与。他还上网查资料,做到“自己先明白”;当起了“宣传员”,用通俗的语言,给大伙讲解。
推进四德工程中,村里有的村民不愿与父母签订赡养责任书,还有兄弟两个,因为赡养弄起矛盾。遇到这事,都是不管白天还是夜里,郭平华都亲自去调解、做工作。目前,全村60岁以上老人都签订了赡养责任书,200多名村民登上“四德榜”。 郭平华还有一个习惯:每天都会在村里转上几圈,只要看到有村民乱倒垃圾、乱堆东西,他就会劝说让户家把垃圾清干净。
在村支书任上,郭平华一干就是30多年,这么长的时间,很容易磨去一个村部的“上进心”,可如今已是两鬓花白的他仍干劲十足。乡里的干部说:“他是一位好胜的人,啥事都不服输,都想在全乡争第一”。村民说:“他是一个干实事的人,村里的事他都没耽误过,村民的困难他从没推托过。”
“只要在任一天,就得担起责任”。这是郭平华的庄严承诺,更是他永不褪变的干部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