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崇熙 通讯员 相 振)账本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的“存根”,内容有柴米油盐,有吃喝玩乐,有买房看病,有子女教育。一张张泛黄的发票单据,承载着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一组组跳跃的日常数字,记录着每一天的柴米油盐和生活的细碎。
日前,记者走进桃园街道办事处三个普通家庭,与主人一起,翻看他们的“家庭账本”,对比他们的家庭变化,感受他们平淡却又幸福的点点滴滴。
家庭小账本折射大变化
在胜利社区米连海老人家,米大爷拿着一叠厚厚的记账本向笔者展示,这些账本记载了十多年来他生活中所有收支情况。用他的话说:“挣得多了,舍得花钱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2001年7月19日,支出75元(加油),收入151元,入账76元……”这是米大爷在账本中记下的第一笔账。他说当初记账,纯粹是为节约生活成本考虑。看着账本,米大爷初步比对了一下,在2006年以前,他每年收入大约只有两三万元;近几年来收入逐年增长,现在他家庭每年收入六七万元。
“2012年5月份,到黄山旅游花费6000多元,2013年7月份,到上海旅游花费近4000元……”在他的账本中,用红色记号笔标示的这些支出特别醒目。米大爷告诉笔者,一般较大额的支出,他都会特别用红色的记号笔标示出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08年开始,他和老伴每年至少外出旅行一趟。
工资曲线里的幸福生活
在铁路退休干部刘学东老人家中,刘大爷打开书房里装有厚厚卷宗的铁制档案柜,取出他与老伴多年的记账本,与记者分享起来。“看看账本里面记录的生活,还是这二三十年变化大啊!”老人感慨地说,“我18岁上班时每月挣30多元,现在每月工资2200多元,涨了70多倍!”
在账本里,刘大爷还保存着他买的晶体管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说明书和部分发票。“1976年,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当时买辆自行车一个月攒5元,得攒三年,现在一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台液晶彩电。”1985年,拿出全部积蓄400元买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1990年,花了2000多元购买了一套21英寸彩电;后来又换成了3000多元的29英寸液晶电视。刘大爷笑着说:“现在,家里电磁灶、电饭煲、电饭锅啥也不缺了,2006年还购买了一台台式电脑……”
工资能否赶上物价上涨?从庭消费账单上看,2013年以来,他家的生活费用上涨不少。 “这些年物价的确上涨了不少,但是退休金也基本年年增长,所以物价对我的生活影响不大。”刘大爷乐呵呵地说。
家门口挣钱的红火日子
在西杨村村民邵成军家中。邵大爷见到记者,从桌柜里拿出一个医疗账本:“你看,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以来,我和老伴只交了20元参合资金,不仅享受到了178元的门诊补贴,还报销了3600元住院费用,新农合确实是咱农民的护身符。”
说起2014年的大变化,邵大爷似乎有一肚子话要说, “去年底俺们一家搬进了崭新的小区,孩子们就近在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一年下来家庭的总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不光这些,国家还给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65元,我和老伴赶个集零销都够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