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进新楼房,社区农民过上了出门不沾泥,吃水不用提,洗澡有太阳能,冬天有暖气的 “城里人”生活。
本报讯 (记者 解桂颖 通讯员 张凤林 张彬 唐秀利)1月10日,冬日的早晨寒意浓重,站在自家阳台上,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村民,龙门办事处军仓社区70岁的张德勤老人却觉得心里暖暖的。“终于搬进了楼房,让俺几十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这不,还用上了暖气,这个冬天挨不了冻了。”张德勤高兴地说。
2013年7月至9月,龙门街道办事处军仓社区并居点A区、B区相继竣工交房。和张德勤一样,军仓社区张家仓、郑家仓和刘家仓三个居民小组的500多农民,搬进了新建成的楼房。这成为我县2013年“两区同建”结出的又一硕果。
201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努力下,我县“两区同建”硕果累累。龙门办事处、桃园办事处、开发区、王庙镇、王凤楼镇、坊子乡、张华镇、恩城镇等9个乡镇17个社区的3400户农民圆了“住楼梦”。
“住楼好啊!出门不沾泥,吃水不用提,洗澡有太阳能,冬天有暖气,这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了。”桃园办事处魏庄社区农民王淑梅高兴地说。2013年11月,王淑梅一家从低矮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社区楼房。和她一起搬迁的,还有同社区的370户农民。
旧村改造,拆的是房,动的是人,迁的是家,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为保证工程质量,我县严格社区楼房建设过程的各项程序申报和审批,所有工程由建设局统一派出监理,确保给老百姓建设的楼房与县城商业开发同样质量。同时,由社区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监督本社区工程质量,保障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恩城镇。2012年,恩城镇在实施两区同建过程中,针对少数因自家房屋破旧,获得的补偿金少,而又因生活困难拿不起住楼差价的困难群众,参照城市廉租房运营模式,投资近千万元开工建设了首批108套“农民保障房”,解除特困群众无房可住的后顾之忧。今年12月份,恩城镇首批48户特困群众住进了温暖舒适的农民保障房。
同时,我县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配套建设。前曹社区、大蔡社区、魏庄社区等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户籍管理、低保核查、志愿者服务、慈善联络、劳务输出、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有偿或低偿提供社区养老、超市、通讯等社会化服务;恩城、前曹、王杲铺等6个乡镇和驻地社区新开工建设了垃圾转运站和污水处理厂(站),全县统一为各乡镇购置了垃圾运输车辆,农村垃圾实现了社区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
“如今,俺和丈夫搬进了新建成的社区楼房,上班、购物都比以前方便多了。”张华镇中心社区王新霞说。三年来,家住张华镇前张村的她一直在镇驻地的展翔服装厂上班,每天村里、工厂来回跑非常辛苦,2011年,社区要建楼房的消息传出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2013年,她终于搬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楼房。
两区同建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为充分调动群众入住社区的积极性,提升社区建设后续支撑,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我县按照一处社区带动一处或几处产业园区的要求,围绕乡镇驻地社区,重点建设劳动密集型的民营园区和商贸园区,纯农村社区则建设种植、养殖园区。2013年,全县规划建成各类产业园区185处,带动4.7万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