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是谁出卖了你的隐私?
作者:王颖
  记者 王颖
  新买的房刚拿到钥匙,就有装修公司打来电话表示 “祝贺”,并 “关心”地询问什么时候打算装修;刚生完宝宝,卖奶粉的就会登门造访;刚买了新车,卖保险的就上来推销……在这个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让我们不胜其烦。
隐私泄露引来烦恼
  近日,刘女士在购买新房后,就经常会接到一些家装公司的电话,在其中一次接到类似电话后,她询问打电话的人是如何知道自己手机号的,对方回答是从她所购房的物业管理单位获知的。
  另外,在某中学任教的赵女士刚刚休完产假,她说孩子刚出生没几天就不断地接到各种电话,其中有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人来了好几次电话说,一定要给宝宝做胎毛笔留纪念不然以后会后悔的。还有卖奶粉的,甚至还有直接上门推销保险的。每次赵女士都婉言谢绝,但这些骚扰电话接多了,实在让人心烦。为此,赵女士找到了生孩子的那家医院进行理论,可是院方一口否认曾对外透露过赵女士的个人信息。但让赵女士一家人不解的是,自家的这些信息只有在生孩子时对这家医院透露过, “谁还能如此详细地了解到我生孩子的这些信息呢?”赵女士说,这些骚扰电话已经影响到了她的正常生活。
  如今许多人都曾遭遇过个人或家庭的信息资料被泄露而频繁遭到电话骚扰的事,对此,让大家质疑的是,他们是如何知道我们的手机号码的呢?
信息泄露有意无意
  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客户登记个人信息,买房子要填写,买汽车要填写,甚至在买了一套化妆品、一套名牌服装后,服务员也会拿着一张个人信息卡要求客人填写,并美其名曰 “填写后即可成为会员,可享受会员折扣”等等。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个人信息便不再是隐私,而为别人所掌握。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这些个人信息很有可能就在某个渠道被泄露出去。
  经营酒水商店的李经理,为了生意上的业务沟通,在某网站注册了一个免费邮箱,在注册过程中提供了自己的地址、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从此他的手机便不断地接到各种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后来,他了解到,虽然多数网站声称绝对为网民保密,不将个人信息提供给 “第三者”,但仍有个别网站把用户资料出售给第三方。李先生最后多次找到网站后台人员,才算把自己的个人资料删去了。然而,已经造成的个人资料信息泄露的事实已经不可更改,骚扰电话依然不断。
隐私被企业 “贩卖”谋利
  消费者在网购时需要填写个人姓名、地址等信息,这也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之一。有一位网友爆料称,自己收到一家知名电商网站的客服电话,称给予新品使用,但需要支付运费和税款298元,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到该客服号码为诈骗电话,且有行骗记录。该消费者表示, “他不仅报出了我的用户名,而且连送货地址也知道, 我的个人信息肯定是 被 泄 露 了。”
  许多 参与网购的消费 者也有类 似 的 经历 , 在一家电 商购买 产品 后 ,会 隔 三 差五地收 到促销信息,甚 至是其他商家或行业的 推广信息。多地也发生消费者 网购给予差评后,一些卖家则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报复的事件。
个人隐私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据调查,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太注意对于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的保密,也没有对自己提交的用来办理各种业务的身份证复印件的安全性多考虑。在各种诈骗案件中,如迷信诈骗、手机信息诈骗、电话欠费诈骗等方式都涉及个人信息或相关信息的泄露。
小心保护个人隐私
  一般来说,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之一是在现实生活中办理一些业务时填报了个人详细信息并提交了多份复印件,比如办理电话卡,在中介单位留下姓名、住址和联系方式,求职时 在应聘单位填报了详细信息等,这些信息可能流 失并被不法分子利用;其二是在互联网上 泄露了个人真实信息,比如前面 提到的那位发帖人,还有 在网聊中向陌生人 透漏了个 人资 料和家 人 情 况 ;其三是路遇 自称是自己或家人的老熟 人、老战友、老同学等陌生人, 在对方的热情搭讪下不自觉地泄露了自己 和家人的信息。所以,只有保护好个人的资料才能安全有效的杜绝资料外泄,杜绝诈骗案的发生。
泄露他人资料侵犯隐私权
  在信息传递高速发达的今天,姓名、年龄、职业、收入等个人隐私都可能成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对商家而言,谁掌握了更多的个人信息,谁就拥有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于是,商家就不遗余力地收集大量的潜在的客户资料。然而,殊不知这种行为已经违法了,已经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根据 《宪法》、 《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个人的信息资料属个人隐私,在无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向社会公开和传播。但是这种规定是粗线条的,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不过,涉及每个公民的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目前已呈交国务院,进入立法阶段。该草案规定了拥有个人信息的企业与团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明确禁止任何团体在未经个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结合国外有关的理论科研成果,隐私权的内容主要有: (1)公民享有姓名权、肖像权、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未经许可,不可以刺探、公开或传播。 (2)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 (3)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 (4)公民的任何其他属于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可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等等。
公民应提高维权意识
  作为公民的一项人格权,隐私权在性质上是绝对权,其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其他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然而,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里,随着信息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隐私面临着被侵犯的威胁。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就已经从消极保护演进到积极保护。我国采取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
  那么如何才能保护好个人隐私呢?法律专家表示,提高保护意识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方法,消费者最好不要给商家留下个人信息,如确有需要,则要和对方约定保密协议,如对方泄露个人信息,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加强保护意识有效保护个人信息
  以下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公众都需要警惕个人信息的外泄:
  1.陌生人的问卷调查,对方要求留下姓名、电话、职业、工作单位等信息,公众最好谨慎填写;
  2.办理消费会员卡,商家要求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有可能因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恶意泄露而被盗用;
  3.在网站填写个人注册信息,注意网站是否有用户隐私保护制度。如果没有,谨慎填写。即使有隐私制度,如果没有特殊需要,最好只填写最少必须信息;
  4.在手机维修点,顾客应监督工作人员删除送修手机内的电话号码、邮件等个人信息。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是谁出卖了你的隐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