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范阁老与范家桥
作者:郭书华
  范阁老名范复粹是明朝四代元老,,(1580—1658)崇祯年间出生在山东省平原县张华镇范庄村的书香家庭。近日,笔者在该村收集民间故事材料时,从村里的几位老人了解到范阁老与范家桥的逸闻趣事,做了整理如下。
  范阁老是明朝 (阁老是唐代对中书舍人资深者中书省、门下省属官的尊称。五代,宋以后亦用对宰相的称呼。明清又用对翰林中掌要学士的称呼。万历已末科进士,为官期间因体恤民情,深受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因多次上疏要求惩办贪官污吏,早人排挤。几次欲退告老还乡未果,这一蔑视之举,自然引起朝廷的极大不满。),在当地有名的才子,才高八斗,提及他的大名,人人皆知,在当地方圆百里威望极高,其有一女范娘娘,有范娘娘庙为证,(现在该村村西北)在“文革”期间,唯一的一个小土堆坟墓,也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据该村83岁老人范城柱和72岁的老支书李连东向笔者介绍了一些有关范阁老与范家桥的逸闻趣事。传说中的范家桥千真万确就是范阁老所建,而且有关范家桥的来龙去脉有几种说法。一是据邻村《张官店志》村史描述,因当时,交通条件所致,范阁老回老家范庄时,要途径一条大河,经常发大水,非常不方便,也非常危险,就组织村里的老百姓集资筹建了所谓的范家桥。二是范家桥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范阁老的丰功伟绩以及对村民的帮助修建的桥。在很早以前,范家桥北有一条通往临清的大运河,(也叫赵玉河岔)由于,那时的通讯科技条件有限,范阁老每次回家,都必须经过范家桥北的大运河,在大运河临近范庄的村口,有一颗铁锹粗的大榆树,虽经过多年大雨及雨水的冲击,依然,健壮的长在那里!每次,范阁老在停船时,这颗榆树就作为上岸的一种支撑,范阁老几次有想法为村里的老百姓修桥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果,这件事成了他的一个未了的心愿,后来,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为村里修桥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谁知,这时的范阁老因公日夜操劳,身体极差,临终前,他叫来交代女儿,自己死后,不要急着出丧,等把桥修好后,把我的棺材抬着在新修建的桥上走过,把自己葬在桥的附近,不久,范阁老便撒手而去,消息传出,全村老少及周边的乡亲们都悲痛万分,自发的开始修桥,人多力量大,仅用了5天的时间,一座长10米,宽4米,高5米的拱形瓦岗桥便修建完毕,这时,范阁老的灵柩在家整整放了5天,以致后来人们传言“范阁老死后 不出丧 先修桥”的动人佳话。后来,当地群众为了纪念范阁老,便把瓦岗桥起名“范家桥”,范家桥便由此而来。据72岁的老党员李连东的曾祖父李文章流传,在现在的范庄的确有范氏家谱,该家谱为黑色,用透明漆刷过,长2米左右,宽4米之长,上面写有“范公 范母家谱”几个黑体字,因“文革”期间被范长景烧掉,至此,有关范老的家谱及传说销声匿迹。
  随着时代的变迁,范家桥因年久失修,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2007年,平原县政府在范家桥的基础上,修建了跨越平腰公路的相家河大桥,当地的乡亲们依然唤做范家桥,从此,真正的范家桥就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但范阁老“先修桥 后出丧”的故事却依然在民间流传着。
(郭书华)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范阁老与范家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