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陵城区历史上的七大古城池
作者:1875
  陵城区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迄今已超过四千年。其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十三次分邦建国和设置郡县,不同时代留有多个故城池。笔者根据陵县旧志和由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曹文堂先生编撰的《德州市陵城区历史地图集》等资料汇集了陵城区历史上存在过的七个古城池,以飨读者。
重丘城
  在《左传》上载:“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 ”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诸侯会盟于重丘。有文章说,重丘春秋时期为曹地,一在今聊城市茌平县广平乡,一在今菏泽市巨野,尚无定论。但据东汉学者应劭之《风俗通》载:“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 ”另据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注释重丘:“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齐城故也。 ”曹文堂先生考证:安德县城(今平原县马腰务村)向北五十里(实际距离七十里),即今徽王庄镇的王解村。该村的地形地貌也较奇特,高低不平,高处多是碎砖破瓦堆积而成,应为古重丘故城池(也有学者认为重丘城应在今神头街。理由是安德县城距此四十里,但与厌次县城在今神头街同时期存在相矛盾,尚待后人考证)。重丘故城存在的时间是春秋至东汉年间,大约是公元前770年一公元220年之间,近千年左右。现今的王解村位于徽王庄镇政府驻地东北2.5千米,距陵城区政府驻地20千米。
厌次城
  在《晋书·地理志》上有关于“乐陵国”的如是记载:“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五县。 ”陵县旧志载:秦始皇37年(前210),为厌(压)东南天子气,而置厌次县,属齐郡;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废厌次县改为富平侯国;建武元年(25),光武帝刘秀废定安公国,再置厌次县。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其《东方先生画赞碑之碑阴记》中写道:“故厌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县东北二十二里。 ”唐之安德县即今陵城城区,安德县东北二十二里正是今神头街位置,神头街西有一断崖处,文化堆积层达二三米厚,被认定为厌次故城址。经曹文堂先生考证:厌次城在神头的存在时间应是秦、两汉、晋之间,大约是公元前221年一公元315年之间,约500年。在今神头镇后石庄西,南临富平公路,北临笃马河,面积为800×400米左右的耕地上,当地群众经常翻出大量碎砖瓦片,遗址的南侧有汉太中大夫东方朔墓,北侧有汉墓群,东侧为一断崖,有明显的灰土层,曾出土过王莽时货币“大布黄千”及完整的汉陶罐。2015年6月23日,厌次故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昌城和般城
  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河水·卷五》载:“笃马河在重丘城西又东北迳西平昌县故城北”。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说:“平昌县,汉置,后汉曰西平昌,以北海有平昌侯国故加西也,后魏始复曰平昌,故城在今山东德平县西南三十里。 ”在清代学者叶圭绶所著的《续山东考古录》上载:“开皇十六年(596)复置般县于西平昌故城。 ”西平昌是东汉时期设置的县,其故城位置在“德平城西南三十里”,德平城西南三十里正是今陵城区糜镇所在地。该镇地形是中间高,四周凹,这样的街道人们称之为龟背街,符合古代城池遗址的地形地貌。经曹文堂先生考证:平昌故城在糜镇存在时间是东汉至北魏期间,大约是公元前26年一公元534年,长达500多年。《隋书》及新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平原郡曾领有般县。当代著名文史作家王汝涛先生在点校《续山东考古录》时指明:“般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唐贞观十年(636),县城被水而南移,遗址在今陵县城东北27公里糜镇境内。贞观十七年(643),省入平昌县。 ”经曹文堂先生考证:般县存在约50年。
安城
  在《汉书·地理志》载,平原郡曾领有安县。据清代学者田雯之《长河志籍考》载,新安在州城(今德州)东九十里,即安县。其名称之来历,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有“安县”,又被称为“安侯国”,属平原郡。初始元年(9)正月,王莽纂汉,封孺子婴(即刘婴,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居西汉皇太子位,没有当上皇帝,王莽呼之为“孺子”,世称“孺子婴”)为安定公。以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之一万户,约百里方圆之地域为安定公国。这是“安”字的来历。王莽国号“新”,这是“新”字的来历。天下郡邑州县皆当冠以“新”字,故曰“新安”。另据《旧唐书·志》:“隋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县,此地名新名安,古有之矣。其为镇也,似晋帝改始新之县、杨仆移函谷之关焉。 ”所以名“新”名“安”,都是从历史地名取义的。明清时期的新安“人物繁阜,不啻隋一新县”。经考证,此地即今陵城区义渡口镇辛安街村。现今的辛安街村位于义渡口镇驻地以南1.5千米处,西南距区政府驻地28千米。东邻赵家店村,南邻陶家庄,西邻徽王庄镇大官辛村,北邻义渡口村。经曹文堂先生考证:安城(新安城)存在时间系两汉,大约是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之间,约400多年。
重平城
  在《后汉书·卷二十一》载:“初,张万,尹绥与彤俱迎世祖(汉光武帝刘秀),皆拜偏将军,亦从征伐,万封重平侯……”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释道:“重平,县名,属渤海郡,故城在安德县西北”。曹文堂先生纠谬:此处“安德县西北”应为“安德县东北”。安德县城即今陵城区。《德平县志》上对此更有明确记载:“重平城在县(德平县)西北三十里,汉置,北齐天保七年(556)废,今为镇,汉张万封重平侯即今地。 ”同时还记载“重兴寺在重平镇。 ”由此可知,历史上的重平城就位于今陵城区宋家镇崇兴街。现在的村名是因寺而来,谐音沿称。现今的崇兴街村位于宋家镇政府驻地北4.5千米处,西南距陵城区政府驻地44.7千米。崇兴街村至今有古槐、“王子坟”、古清真寺,向世人展示自己悠久的历史。经曹文堂先生考证:重平城存在时间是东汉年间,即公元25年一公元220年,约200年。每年春夏交,每当朝阳初上或晚霞映天时,兴街村周围的柳树梢上便漂浮着一层烟雾,整个村子被一片白云罩着,在周围远望,白茫茫的一片,宛如天官一样,又像海边的海市蜃楼,一座座房屋在白云中若隐若现,煞是好看,这一奇观被称作“崇兴烟柳”,原德平四大名胜。
安德城
  西汉初年,安德县设立。德州先贤田雯在其《长河志籍考》中说:“汉县名为安德者,以其德水安澜耳,是德先安德。 ”在北魏时期郦道元之《水经注·河水·卷五》载:“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迳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迳临齐城南。 ”由此知安德县故城和临齐城两城相邻。从由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山东古地名辞典》中可以得出安德故城在临齐城东南25里处,这一位置现属德州市平原县王凤楼镇马腰务村。北齐天保七年(556),安德县和鬲县合并称安德县,治所驻地为临齐城。经曹文堂先生考证:安德县城在马腰务的时间是西汉初到北齐期间,大约是公元前206年一公元556年,长达750多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建新,废汉朝皇太子刘婴为定安公,将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5个县,民万户,地方百里,作为定安公国,治安德。但王莽不准刘婴回到定安公国,而是把京城的大鸿胪府改建为定安公第,与外界隔绝联系,致刘婴不识六畜,知识面与幼儿无异。东汉建武元年(25),刘婴被乱兵所杀,定安公国被废,改称安德国。三国时,安德国改为安德县。 486年,北魏平原郡更名为安德郡。《魏书》载:“安德郡,太和中置,寻并渤海,中兴中复”,管辖平原、安德、鬲、绎幕4个县。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为州,废安德郡为县,属冀州。隋开皇九年(589),复设安德郡,治所于今陵城区,置德州,治安德。隋开皇十六年(596),分安德县北境设置了将陵县。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取消安德县置,并入将陵,属永静军(治东光县)。
临齐城
  经文史专家赵春万先生考证,临齐城即今陵城城区,始设于南北朝的北魏。其名称由来是据郦道元之《水经注》记载:“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迳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迳临齐城南。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 ”光绪元年(1875),陵县城东三里河村村北出土北魏渤海太守王偃墓,从其墓志铭得知:“葬临齐城东六里”。进一步证明今陵城城区最初称为临齐城。北魏景明三年(502),把原鬲县城(今抬头寺乡武庄)移至临齐城,成为鬲县治所驻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安德县和鬲县合并称安德县,治所驻地还为临齐城。经曹文堂先生考证:临齐城这一称谓时期应是北魏、东魏至北齐初,即约公元400年前后一556年之间,有150多年的历史。另经曹文堂先生考证:临齐城作为县治所驻地,从北魏景明三年(502)为鬲县治所驻地始,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等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作为州(郡)治所驻地,北齐天保七年(556)成为安德郡驻地始,隋开皇九年(589)为德州(平原郡)治所驻地,历经北齐、隋、唐、宋、金、元至明洪武七年(1374)止,也已有818年的历史。德州学院梁国楹教授曾撰文说:“临齐城北魏从作为东进桥头堡而修筑的鬲县新城到北齐时鬲县并入安德县,其所辖范围、人口数量、城市规模等都难以考查。作为州治的隋唐德州城,历代地方志均无详细记载,唯有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前后的城垣残存遗址尚存。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一《山东二》中曾笼统地说:‘德州城壁堑高深,城门内起直城前障,壅蔽内外,左右墁道,其尾相属,相传颜鲁公制也。城周二十余里’。 ”光绪《陵县志·建制·城池》载:“(陵县)城凡三重,其次重曰旧德州城,始建年月无考。《通志》曰隋平原郡城也,高五丈余,周围二十里。 ”其当年之辉煌壮观可见一斑。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陵城区历史上的七大古城池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