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临齐街道张挑弓村发挥能人作用,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种植中药材增收有良方
  □通讯员杜旭阳报道
  本报讯 “牛蒡亩均产量8000多斤,每斤1元,总收入120万余元,去除成本,纯利润60万元没问题。 ”12月13日,在临齐街道张挑弓村,九和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祥伟带领工人将最后一批牛蒡打包发运给客户后,仔细核算今年140亩牛蒡的总收入,“这是我们种植中药材的第三年,药材品质越来越好,与很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明年春暖花开,120亩的丹参也可以收获了。 ”
  张挑弓村共有1000多口人,2000多亩土地,原先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收入有限。
  2021年,临齐街道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张挑弓村立即响应,邀请本村能人孟祥伟返乡创业,深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向土地要效益。孟祥伟经过认真考察,多方调研,发现本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中药材生长。拿丹参来说,亩产量在2500至3000公斤左右,每亩收益1万元左右,效益很高。于是在村两委帮助下,他注册了合作社,流转了260亩土地,种植丹参、牛蒡等中药材。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没有错,2022年收获的丹参酮含量在1%左右,远超国家0.2%标准,被北京同仁堂、天士力等知名企业相中。孟祥伟介绍,经过探索,他们的种植技术逐步成熟,引起了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关注,张挑弓村也被命名为山东省丹参种植示范基地。合作社先后与北京同仁堂、济南福瑞达等知名药企达成长期合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这方面,张挑弓村起到了示范作用。 ”临齐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金伟点赞,该村充分发挥能人作用,通过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打造了特色品牌;同时,村民既有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在家门口挣钱,一举多得,值得借鉴。“流转费每年4000元,合作社打工6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庭。 ”村民张金贞是受益者之一,他家流转了4亩地,加上平时在合作社干活儿,增收不少。
  “中药材从种植到收获都需人工,合作社用工最多时超百人,带动附近村庄不少人就业。 ”孟祥伟介绍,如今,随着群众保健意识的提高,中药材的市场行情逐年攀升,前景广阔。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种植中药材增收有良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