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张石国

  □石贤圣/文
  位于陵城区党政驻地东北35公里处的糜镇张习桥村,是个自然景观优美与人文历史厚重兼具的村庄。
  相传,明永乐十五年(1417),张姓始迁祖张习自寿光迁此,在老马颊河南岸建村,因其在河上建有一桥,以其名曰张习桥,后来该村便称张习桥村。1958年1月始,这里为陵县张习桥乡(公社、乡、镇)驻地;2000年6月,因区划调整并入糜镇。
  这里是陵城区闻名遐迩的三大民俗活动之一张习桥二月二古会的发源、举办地。“二月二,龙抬头”,承载美好寓意,开启一年的希望之旅。
  这里也是教育重地。陵县八中于1973年在此建校,凝聚了一大批心系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取得了高考成绩优异、体育赛事夺冠等诸多骄人战绩,为社会培养了近两万名优秀学生。1991年8月,陵县八中和五中、七中合并为新陵县二中迁至县城。随后,张习桥中学迁入。2006年,初中招生职能划归糜镇中学后,将原张习桥镇辖区所有五、六年级学生集中于此,成立了陵县历史上第一个全寄宿封闭式管理小学——张习桥高级小学。2017年,又更名张习桥中心小学,涵盖小学所有年级。目前,学校占地80余亩,建筑面积10085平方米,拥有教职工51人,一至六年级15个班级近600名学生,服务半径6公里,覆盖人口近2万人。
  从“级别”上看,学校由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两连降”,但学校的“掌门人”朱永清却在这小地盘上干出了大名堂,学校跻身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行列,教学成绩始终位于全区第一方阵。
  朱永清是怎么做的?怀着好奇心,我和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石坚、科员李海龙,于2020年12月3日下午,由糜镇学区党总支副书记崔清忠引领来到这里,与朱永清面对面交谈。
  连续几天的雨雪天气过后,晴空如洗,冬阳普照。尽管气温骤降至零下六七度,但凛冽寒风中飘舞的鲜艳国旗以及致知楼顶“诚信博爱励志自强”的红色大字校风,犹如一团团火焰,令人感到暖意融融。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没离开家乡这片热土、没离开过教育。此生没有别的追求,一门心思在教育上干出点成绩! ”一谈起教育,朱永清的眼里就放射出异样的光芒。
  1993年7月毕业于平原师范学校的他,胸怀梦想踏进了张习桥中学的大门。他认真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所任班级学生成绩在平行班里始终名列前茅。担任班主任期间,以班为家,爱生如子,资助贫困学生,“调教”顽皮孩子,深受学生爱戴。“捣蛋大王”李安强入伍后第一次获得优秀士兵奖章,首先寄给了恩师朱永清。每年春节,都会有很多毕业生来看望朱永清,这正是他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最好回报。
  2006年9月,张习桥高级小学成立后,教师面临由中学教师到小学教师的转型,对小学教育的陌生,对小学生认知学习能力的生疏,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糜镇教管会派副总校长王玉军兼任校长,朱永清由教导处主任转任副校长,与原张习桥中学中层干部和全体教师密切配合,开始了小学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的征程。经一年的实践探索,克服种种困难,学校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2007年7月,朱永清被任命为校长。从此,他十几年如一日,以校为家。无论何时,师生都能感觉到校长就在身边,无论大事小情,校长总能及时赶到处理。
  2007年夏,学校拆除部分平房建成第一座教学楼。但建筑垃圾成“山”和地面坑洼不平成了如期开学的拦路虎。为节省资金,朱永清带领全体男教师,挥汗如雨,平整校园,清理垃圾……几乎牺牲了整个暑假休息时间。没有什么加班费,唯有每天成桶的避暑绿豆汤,算是参加劳动的唯一福利。见他专挑累活脏活干,大家心服口服地不离不弃,许多女教师也默默加入了这一行列。
  学生住校,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工作量。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必须有教师到宿舍值班,和学生同睡。当时学生宿舍均为“普九”时的旧房,冬冷夏热,而且还是大通铺,学生拥挤,气味儿难闻。朱永清始终坚持和普通教师一样到学生宿舍值班,天冷了为他们盖好被子,生病了带他们去卫生院,想家了陪他们聊天讲故事……
  2017年春,学校建起了宿舍楼。就在学生们乔迁新居不久的这年暑假前,老天爷为朱永清送来了一份“特殊考卷”。这天晚上八点半下晚自习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下个不停。因平时住校,学生们大多没有雨具,且从教学楼到宿舍楼100米的路还没硬化,道路泥泞,雨一阵紧似一阵,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五、六年级6个班近300名学生回宿舍休息成了问题。情急生智,朱永清打电话“调来”朋友的一辆大面包车,和13位负责值班的教师,组织学生分批乘车回宿舍。因泥水影响车轮打滑无法前行,朱永清便指挥大家有打伞的、有赶车的、有疏导的,历时一个半小时,往返15趟,才将学生们全部安全送达宿舍。看着天真的孩子们因雨中免费乘坐从未坐过的面包车而欢蹦乱跳,大家开心地笑了,而浑身上下已分不清汗水、泥水。
  十几年来,朱永清始终坚持教学一线,为教师们减轻工作量。除了教学,学校还有学籍管理、固定资产建档、各种报表等多项工作。凡能自己完成的他从不分配给他人,有时工作量大就周末和晚上加班,久而久之患了严重的颈椎病。有人劝他:“别这么傻了!你当校长的说句话,谁好意思不干? ”但他知道能分担这些工作的正是教学方面的骨干,怎舍得让他们耽误学生呢?
  鉴于农村小学生基础差、自律性弱的特点,朱永清大力推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每组4~6人,按成绩差异均衡分组,做到生带生、生管生、生教生,增强每位学生的责任感,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提高了学习质量。
  针对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的实际情况,朱永清推行了“四知两达”管理模式。四知,即:知安,通过校会、班会、安全演练、安全平台等手段,让学生懂得安全知识;知书,通过课前读、放学读、阅读写字课、诵读书写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国学经典;知礼,通过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校外尊老爱幼、每天做家务并及时在班级汇报等方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品德;知净,通过要求学生自身净、书包净、桌面净、教室净、宿舍净、校园净等措施,保障其个人和学校卫生。两达,即:通过体操、舞蹈课、跆拳道课、运动会及其他体育活动,达到身健;通过学雷锋活动、清明节祭先烈、五一劳动节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让学生作调查、看视频、搞演讲、谈体会,充分荡涤其心灵,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达到心健。“一个学生也不能掉队”是朱永清一直坚守的信念。2020年春,因新冠肺炎疫情,学生按要求居家用智能手机按时接受优秀教师网上授课,积极互动,完成课下作业。五年级三班班主任朱庆然在督查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杨文叶因家庭原因没有智能手机,每次学习都是在同学家用同学的手机完成,便将情况反映给朱永清。朱永清二话没说,立即到手机店花600元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和朱庆然一起送到杨文叶家中,并耐心指导其使用方法。杨文叶及其家长深受感动,连声道谢。
  朱永清对全体教职工体贴入微。2001年,教师董佃功不幸患了肾炎,为治病把房子都卖了。朱永清了解情况后,便在学校里腾出两间房子供他和同为学校教师的妻子居住,且水电免费,并调整他任工作量相对较轻的图书管理工作。经多年精心治疗,董佃功各项身体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他极力要求兼任社会课,为学校发展尽心尽力。
  采访结束,已是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和朱永清走进教室,体验学生课余生活。五年级三班教室里,在调整课桌凳布局后空出的“中央舞台”上,五六位同学正在表演课本剧《慈母情深》。其他同学则分坐南、北两侧,津津有味地观赏、点评。演出毕,朱永清兴致勃勃地走过去,和学生导演及两位主要演员一起探讨表演技巧问题。
  环顾教室,高悬的国旗、校风,宽大洁净的铝合金门窗,雅致明亮的灯具,标准漂亮的课桌凳,多功能活动黑板与智能一体机……我在敬佩朱永清教育教学管理成效的同时,也非常羡慕现在的孩子们所享有的学习环境,比我当年上大学时不知好上多少倍呢!

  相关链接


  朱永清,男,汉族,1973年8月出生,陵城区糜镇朱官屯村人。 201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平原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张习桥中学工作,先后任数学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教导处主任。2006年9月以来,任张习桥高级小学副校长、校长,张习桥中心小学校长。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尊师爱生,一心为公,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力推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和“四知两达”管理模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曾荣获德州市安全工作先进个人,陵县初中教学能手、名教师,陵城区教育英才、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多年来,学校毕业班成绩始终保持全区前列,荣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德州市规范化学校、陵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张石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