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军/文
廉颇是“将相和”“渑池会”“负荆请罪”等家喻户晓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首句便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南朝史学家周兴嗣在《千字文》中写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后世遂将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唐德宗时,廉颇被供奉于武成王庙内;宋徽宗时,廉颇又被追尊为临城伯。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先贤与我们德州市陵城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名将的赫赫功勋与苍凉迟暮
廉颇,嬴姓,廉氏,名颇。在史书中其生卒年及籍贯语焉不详。关于其生卒年,有后人推算为公元前327-前243年的,但笔者觉得漏洞颇多,并不足信;至于其籍贯,一直饱受争议,有河北无极说,有山西运城说,也有我们德州陵城说,但前些日赵春万先生撰文:“廉颇籍里是苦陉,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无极县”。
廉颇的人生经历从显赫至跌宕大体是在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时期,即公元前298年—前236年。廉颇的年轻时代,战国七雄纷争,相互征伐,战祸频仍,其中尤以秦国和齐国实力最为强盛。秦国的国策是东扩,赵国就是它第一个要面对的障碍。秦国曾多次组织针对赵国的战斗,均被廉颇率军击败。公元前283年,秦国改变了策略,联络其他国家一起攻打齐国。赵国命廉颇领兵前往,其攻入齐国的阳晋城(今山东郯城西),从而一战成名。廉颇也因攻齐夺城之功被封为上卿。至此廉颇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开始大放异彩。公元前278年,廉颇率军歼灭齐国一支主力;公元前276年,又攻陷齐国九座城池;公元前275年攻取魏国的几地(几为地名,今在河南省安阳市),攻陷房陵、安阳;公元前269年,率军救几,大破秦军。廉颇的超凡军事谋略充分体现在邯郸保卫战上。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精锐被坑杀,军事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此战不久公元前259年,秦又纠集五十万大军逼近赵国都邯郸。大兵压境,形势十分危急。此时的赵国已无力独自抗击秦军,只能通过外交手段说服魏国和楚国前来救援。此役赵军最高统帅是平原君赵胜,但负责具体邯郸守卫任务的则是廉颇。赵国人经长平之战几乎家家有丧亲之痛,人人誓死保卫国都、士气旺盛。廉颇率不足十万老弱之兵死守邯郸长达一年。为守住邯郸,廉颇散尽家财,并将其亲人编成步伍,每战他总是披甲持戈登城督战。最初秦将王陵不分昼夜轮番攻城。廉颇利用坚固的城墙,给秦军造成了两万余人的伤亡。进入相持阶段后,廉颇每日派出小股精锐不断袭扰秦军,使秦军昼夜难安。廉颇还利用弓弩手给敌人造成巨大伤亡,然后抓住敌军疲惫、士气低迷的战机,派精锐骑兵冲击敌阵,追击敌军数十里。王陵不能取胜,秦昭襄王便派出了王龁。此时,邯郸出现了粮食危机。廉颇命人运沙筑仓,以迷惑敌人、稳定军心。此后的五个多月中,王龁的屡次进攻都被廉颇瓦解。秦昭襄王再次派郑安平率兵五万增援邯郸。此时的邯郸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城内伤兵满地,遍地哀鸿,还出现了以骨为炊、易子相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信陵君魏无忌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起了强大攻势。廉颇抓住有利战机,取得了歼敌三万、降敌两万的胜利。三国联军趁机收复河东失地六百余里。可以说,没有廉颇在邯郸一年多的坚守,给秦军的巨大杀伤与消耗,三国联军不可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经过长平、邯郸两次大战,赵国元气大伤,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国。近邻燕国对赵国虎视眈眈。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赵胜病逝,廉颇接任相位。燕王喜在秦国鼓动下,出兵六十万攻赵。廉颇指挥赵军一直打到燕国国都,迫使燕王喜割让五座城池向赵求和。这位老将再一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赵国。廉颇在任相国期间,赵国国力有所提升。但好景不长,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薨,其子赵悼襄王一继位就听信佞臣郭开的谗言罢免了廉颇。廉颇中计被迫出走魏国。不久又入楚国任楚将。但或许因年老力衰,每每都不能受到重用。公元前233年,一代名将终在异国他乡苍凉中悲郁而终,至死仍抱着回国报效的信念,可谓悲凉至极。之后十年,赵国被秦国所灭。
廉颇系廉氏典范但非唯一
据《史记·秦本纪》《史记·楚世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等资料:廉颇世系可上溯至黄帝之后,乃华夏正宗,其始祖为颛顼帝来孙大廉。大廉史称鸟俗氏,母为少典氏女华,其父为大费。可见大廉是廉姓始祖,而且廉氏与秦赵楚之始祖共祖于颛顼帝。
春秋时代,廉氏最为著名的人物即廉洁。宋代学者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孔子弟子廉洁,字子庸,卫人。”他师从孔子,为孔门七十二贤哲之一,身通六艺、才能卓异,唐玄宗封其为莒父伯,宋徽宗封其为胙城侯,宋高宗御笔撰写赞文。其后裔于战国初期,由卫入赵。
西汉时期,廉氏家族的代表廉褒,颇受汉成帝赏识。据班固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廉褒以“恩信勇武”闻名,西汉成帝永始三年,金城太守廉褒为执金吾;永始四年,执金吾廉褒为右将军。王莽时代,廉褒之子廉丹担任大司马、庸部牧。他以“飞驰奔贼”深受王莽器重,其死后王莽悼文赐谥。
廉范是继廉颇之后最为世人赞许的廉氏典范。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专门为其撰写《廉范列传》:“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以气侠立名,观其振危急,赴险厄,有足壮者。范之忘施,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若夫高祖之召栾布,明帝之引廉范,加怒以发其志,就戮更延其宠,闻义能徙,诚君道所尚,然情理之枢,亦有开塞之感焉。 ”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廉颇之后,廉褒、廉丹、廉范一脉,都颇受两汉最高统治者的信任与赞许,他们身上都有廉颇的风范。
陵城有关廉颇的史话
廉寨村位于陵城区政府驻地东6.5 千米处。东邻娄家庙村,西依祁家盛村,南接王还子村,北靠前刘泮村。相传该村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廉颇的故里,为城东十八寨第一寨,因此取名廉寨村。据说该村廉姓从战国末期到明朝中期都有详细记载,因战乱等原因,廉氏家谱失传。清朝前期,村人廉克成、廉克文兄弟二人根据前人记忆整理廉姓家谱,流传于后世,但此谱也已失传。
另据民国《陵县志》记载,廉颇墓:在城东十五里许廉家寨之西北约半里余,有砖瓦砌之大坟。相传即廉颇将军之墓,该庄百余户均系廉姓按时祭祀,至今不衰;
放马场:据谈廉颇在赵为将时所用有二处,一在廉家寨西苑赵二庄之间,一在廉家寨东赵家油坊之西南,地各有数亩,因距该庄较远有失迷者、有经廉氏子孙售出者,今已无存;
饮马井:在廉家寨西北,传说亦当年廉颇所遗井,现在祁庄窑场。
这些遗迹均因年远代远湮没。赵春万先生曾撰文说廉颇的籍里、封邑和坟墓均不在陵城,其论证合理,论据充分。其实早在民国《陵县志》里也有相关说法:“此间颇墓等无可稽考”。
对于这种现象,赵志勇先生在其编撰的《天下赵州——赵县》一书中写道:“神州究竟几多廉颇墓?孰为真,孰是假?恐怕只有考古学家才能给出明确答案。 ”紧接着又说:“放眼如此多的廉颇墓,只能说明后人对英雄的敬仰、怀念和喜爱。 ”此话在理,目前不管有多少廉颇墓,就有多少流传下来的两千多年的美丽传说,多一处廉颇墓,就多了一处凭吊和追慕老英雄的去处。其实对待历史传说也不必较真,可让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下去。同样也可将其视为一种地方名人资源,体现的是陵城区的软实力、影响力,要加以好好利用。